[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装置及监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38634.6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9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向群;石聪聪;费稼轩;张小建;姚启桂;张伟剑;郭志民;吕卓;陈岑;李暖暖;陈涛;李峰;袁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H04J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穆瑞丹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融合 终端 时钟 状态 监测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装置及监测系统,其中,方法,通过时钟监测模块、时钟监测探针、时钟监测平台基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内连续多次记录向时钟监测探针发送心跳请求报文的第一时间、接收时钟监测探针返回心跳应答报文的第二时间和时钟监测探针发送心跳应答报文的第三时间和心跳应答报文传输至智能融合终端的第四时间,计算出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各次时间偏差累计求和的偏差均值,并连续多次计算相邻两次接收偏差均值的差值以校正时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造成的偏差影响,以免时钟监测平台对各种采集信息产生误判,进而提高对时间信号的识别性能,最终确保被监测对象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时钟状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装置及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融合终端是智慧物联体系“云管边端”架构的边缘设备,具备信息采集、物联代理及边缘计算功能,支撑营销、配电及新兴业务。而电力智能融合终端是配用电的重要边缘计算节点,是构建低压配电物联网的基础智慧物联体系“云管边端”架构的边缘设备,具备边缘物联、状态感知及数据采集功能,作为电网营销、配电及新兴领域业务支撑的设备,可支持配电物联网运行设备的状态信息感知、用电数据抄收、配变监测、通讯组网、本地化分析决策机制等功能。
智能融合终端采用GPS方式,在任意时刻均能同时接收其视野范围内多颗卫星信号,其内部硬件电路和软件通过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进而输出同步脉冲信号和UCT时间信号。或,智能融合终端部署SNTP协议程序,调整时钟信号,达到网络时间同步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由于智能融合终端很多业务协议不支持统一的时间监测管理功能,当时间信息出现偏差时,不但导致主站无法识别时间信息,并且,若时间偏差过大还会导致管理平台对各种采集信息产生误判,从而会威胁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时间信息出现偏差时,不但导致主站无法识别时间信息,并且,若时间偏差过大还会导致管理平台对各种采集信息产生误判,从而会威胁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装置及监测系统。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用于部署在智能融合终端上的时钟监测模块,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预设时间内连续多次记录向时钟监测探针发送心跳请求报文的第一时间、接收所述时钟监测探针返回心跳应答报文的第二时间及所述时钟监测探针发送所述心跳应答报文的第三时间和所述心跳应答报文传输至所述智能融合终端的第四时间;
根据各次记录的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二时间、所述第三时间和所述第四时间,计算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所述智能融合终端与所述时钟监测探针之间的各次时间偏差;
计算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所述各次时间偏差累计求和的偏差均值,并将所述偏差均值发送给所述时钟监测探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各次记录的所述第一时间、所述第二时间、所述第三时间和所述第四时间,计算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所述智能融合终端与所述时钟监测探针之间的各次时间偏差,通过如下公式执行:
其中,Δt为各次时间偏差,T1为第一时间,T2为第二时间,T3为第三时间,T4为第四时间。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融合终端时钟状态监测方法,用于时钟监测探针上,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预设时间内连续多次向时钟监测模块发送心跳应答报文,在所述心跳应答报文上加载发送该心跳应答报文的第三时间;
在第二预设时间内连续多次接收所述时钟监测模块发送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内各次时间偏差累计求和的偏差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86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