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工作线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39534.5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4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何锐敏;金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A61L2/18;A61L2/26;B65G60/00;B65G61/00;B08B1/02;B08B5/02;B08B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六方于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92 | 代理人: | 方威 |
地址: | 312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饲料 工厂 养蚕 工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工作线,包括一龄养殖线、二龄养殖线、三龄养殖线、四龄养殖线、五龄养殖线、六龄养殖线与采茧线;基于该自动化工作线,达到自动化全龄工厂化养殖的目的;将工厂化养蚕工作线精细的分为多龄养殖线,通过各龄的养殖线以自动化方式完成蚕虫在各龄载体与养殖框的交替,使得每一龄的养殖在对应的养殖框与载体中进行,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分龄养殖,优化蚕虫的每一龄养殖环境,使得每一龄养殖均具有适配的环境条件,显著提升每一龄的养殖效果;此外,基于该工作线,达到方便转移蚕虫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工作线,以弥补传统人工养蚕的缺陷与问题。
背景技术
蚕俗称蚕宝宝,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颜色黝黑,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细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喂养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称为“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成长为二龄幼虫,蚕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传动的养殖方式为家庭式的小作坊养殖方式,这种小作坊式的养殖是一种全人工的养殖方法,从蚕卵成虫到采茧均通过人为操作实现,费时费力,养殖效率非常低,且受季节条件限制,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饲养蚕虫,蚕茧的年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已经逐步被社会所淘汰。
为了弥补传统作坊式养蚕的不足,规模化的养蚕技术应用而生,采用集中式的养蚕方式,并通过研发饲料提高养蚕效率,但是该规模化的养蚕技术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
1、养蚕过程中,没有做到精细化的分龄养殖,同一器具的饲养时间较长,导致器具内堆积有较多废料,蚕虫的生长环境较差,影响蚕虫与蚕茧的质量。
2、现有的工厂化分龄养蚕中,蚕虫转移困难,养殖效果差,效率低。未能解决各龄间蚕虫转移这一重大难点,制约工厂化养蚕的规模与效率。
3、养蚕技术受季节影响,年产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工作线,基于该自动化工作线,达到自动化全龄工厂化养殖的目的;将工厂化养蚕工作线精细的分为多龄养蚕线,通过各龄的养蚕线以完成蚕虫的转移,对养殖工序进行精细化的分工、分龄养殖,优化蚕虫的每一龄养蚕环境,使得每一龄养蚕均具有适配的环境条件,显著提升每一龄的养蚕效果;此外,基于该工作线,达到方便转移蚕虫的优点,实现自动化的全龄工厂化养蚕,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工作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养蚕线,养蚕线分龄设置,用于对蚕虫进行分龄养殖操作,蚕虫通过各龄养蚕线在各龄养殖之间转移。
进一步,养蚕线包括一龄养蚕线,用于蚕卵收蚁,将饲料与蚕卵依次投放到一龄养殖框中。通过一龄养蚕线以工厂化方式连续完成蚕卵收蚁工序,蚕卵孵化成蚁蚕后在饲料吸引下攀爬,达到收蚁效果;基于该一龄养蚕线显著提升一龄操作的工作效率,为后续各龄工序奠定基础。
进一步,养蚕线包括二龄养蚕线,用于在有小蚕的一龄养殖框中投加二龄载体,并在二龄载体上投放饲料。通过二龄养蚕线以工厂化方式连续完成蚕虫二龄操作工序,在一龄养殖框中投加二龄载体与饲料,吸引蚕虫攀爬到二龄载体上,从而进行二龄培育,使其成长为二龄阶段的蚕虫;基于该二龄养蚕线显著提升二龄操作的工作效率,为后续各龄间蚕虫转移奠定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9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