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及验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55854.X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6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威;冯峰;张赢;马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06 | 分类号: | G01M9/06;G01M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范晓毅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武器 分离 相容性 前缘 锯齿 扰流板 控制 验证 方法 | ||
1.一种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载机模型内埋武器舱的空腔前缘来流边界层位移厚度δb;
S2根据载机模型内埋武器舱的空腔前缘来流边界层位移厚度δb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厚度b;
S3根据载机模型内埋武器舱的空腔宽度D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长度LSTS;
S4根据空腔前缘来流边界层位移厚度δb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初始高度范围,并利用风洞投放实验验证一系列高度在初始高度范围内的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根据所述控制效果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高度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内埋武器舱的空腔前缘来流边界层位移厚度δb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为距离前缘的距离,Rex为当地雷诺数:
其中,ρ为来流密度,U∞为来流速度,μ为来流黏性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载机模型前缘锯齿扰流板厚度的确定方法为b=(0.15~0.5)δb;
所述步骤S3中,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长度的确定方法为0.8≤LSTS/D≤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利用风洞投放实验验证一系列高度在初始高度范围内的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的具体方法为:
S4.1采用轻模型法构建导弹实验模型;
S4.2将厚度为b,长度为LSTS,高度分别为h1、h2…hn的一系列前缘锯齿扰流板安装于载机模型前缘,h1、h2…hn在初始高度范围内;
S4.3采用弹射机构将导弹实验模型从内埋武器舱弹射出去,并利用高速纹影拍摄方法获得导弹实验模型在载机模型风洞干扰流场中的运动变化图;
S4.4根据导弹实验模型在载机模型风洞干扰流场中的运动变化图得到导弹实验模型分离后的垂直位移Z′和俯仰角θ′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
S4.5根据导弹实验模型分离后的垂直位移Z′和俯仰角θ′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得到真实导弹分离后的垂直位移Z和俯仰角θ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
S4.6根据真实导弹分离后的垂直位移Z和俯仰角θ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判断一系列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根据所述控制效果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高度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埋武器机弹分离相容性前缘锯齿扰流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1中,初始高度范围为0.5δb~1.5δb;
所述步骤S4.6中,根据所述控制效果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高度h的方法为,根据厚度为b,长度为LSTS,高度分别为h1、h2…hn的一系列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直接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高度h等于h1、h2…hn中其一;
或根据厚度为b,长度为LSTS,高度分别为h1、h2…hn的一系列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得到前缘锯齿扰流板的控制效果与高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变化规律确定前缘锯齿扰流板的高度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585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