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71066.X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8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闫旭;李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赛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3/18 | 分类号: | B65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李胜强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包 拉紧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包括支座以及转动安装在所述支座上的低拉力轴和高拉力轴,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所述高拉力轴向所述低拉力轴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所述低拉力轴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连接有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均与同一主动轮动力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包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
背景技术
打包机是用打包带捆扎物品的设备,自动化的打包机的整个打包过程要经过送带、送带到位、压带头端(自由端)、收带、压带尾端(无线长端)、焊接和切带、吐带、机头复位等几个步骤,而对于其中的收带步骤,需要对于打包带进行拉紧,以能够保证捆扎打包后的货物能够紧实不松动。因此,收带步骤中的拉紧过程往往是打包机能否对货物打包后满足紧实度需求的关键因素,如果打包带拉紧不到位,打包后的打包带捆扎松动,起不到捆扎的效果。随着打包行业的发展,对于打包带的紧实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打包带拉紧方式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5253349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包机,其包括有退送带机构,电机左转,退送带机构的打包带进行退带,退带凸轮推动摆杆,拉紧第一拉簧,使得压带杆处于拉紧状态,增加压轮对打包带的压力而提高摩擦力,第二锥形齿轮也反转,并带动短轴的扁平面转过来,使扭簧不随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使得打包带退到被捆扎物品上,完成收带和拉紧打包带的效果;但是,该方案中拉紧打包带时,虽然设置有退带凸轮用于增加压轮对打包带的压力以提高摩擦力放置拉紧过程中的打包带打滑的情况,但是仍旧采用的是与送带机构相同的动力装置,并没有采取增大拉紧打包带的拉力的措施,因此,其拉紧效果并不理想。
再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11392093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包机用机头及打包机,驱动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基座上并与导向块之间形成弧形结构的送带通道,第一电机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用以驱动打包带进行送带和收带操作,为了使得打包带能够紧贴在驱动轮上输送,则通过压紧组件中的压紧轮将打包带紧压在驱动轮上,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在收带过程中对于打包带的摩擦力,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拉紧效果,然而,该方案送带和收带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并没有形成较优的拉紧效果,由此可见,该方案实际也并不能满足较高的拉紧效果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支座以及转动安装在所述支座上的低拉力轴和高拉力轴,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所述高拉力轴向所述低拉力轴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所述低拉力轴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连接有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均与同一主动轮动力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动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套设在同一皮带内实现驱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高拉力轴远离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吸合时,所述高拉力轴停止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赛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赛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10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