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74255.2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9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祖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体彩印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63/00 | 分类号: | B65B63/00;B65B25/14;B65B57/14;B42D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旺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开型 彩票 自动化 生产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方法及其系统,其中,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包括:印刷机、打垄分页机器和自动分包送包机构;其中,印刷机: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进行印刷,获得初始印刷本;打垄分页机器:用于对初始印刷本进行打垄处理,获得打垄印刷本;对打垄印刷本进行折页分本,获得多个横向大本;自动分包送包机构:用于自动对多个横向大本进行分包送包,获得多个塑封彩票包。本申请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质量风险,规避了人工操作时裁纸刀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彩票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即开型彩票生产通常是4-8列连续性印刷,按照不同的包装规格,采用横向打垄和扇式折页的方法,以包为单位将即开型彩票4-8包分割成1个大本,然后将1个大本的即开型彩票人工搬迁至裁纸刀进行裁切,再将裁切后的每包彩票手工放置到包装生产线传送带。该生产方法为分段式生产,其中手动工序较多,生产效率低下,自动化程度较低,且占用人员较多,初步估计如图1所示的生产流程中的各工序单独操作常规需约15名操作工。同时,在裁纸刀裁切工序需要人工操作裁纸刀,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由于即开型彩票是一种刮开型彩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彩票与操作人员接触较多,存在刮开区划伤、蹭花等质量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方法及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质量风险,规避了人工操作时裁纸刀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包括:印刷机、打垄分页机器和自动分包送包机构;其中,印刷机: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进行印刷,获得初始印刷本;打垄分页机器:用于对初始印刷本进行打垄处理,获得打垄印刷本;对打垄印刷本进行折页分本,获得多个横向大本;自动分包送包机构:用于自动对多个横向大本进行分包送包,获得多个塑封彩票包。
如上的,其中,自动分包送包机构包括:自动送本装置、自动撕本装置、自动送包装置和自动包装设备;其中,自动送本装置:用于接收并执行自动送包装置发送的送包指令,将横向大本送入自动撕本装置;自动撕本装置:用于自动将横向大本撕为多个彩票包,并按照彩票包顺序将多个彩票包依次送入自动送包装置;自动送包装置:用于将多个彩票包依次送入自动包装设备,并在送包过程对通过的彩票包进行监测,若监测到多个彩票包已经全部通过,则向自动送本装置发送送包指令;自动包装设备:对彩票包进行塑封,获得塑封彩票包。
如上的,其中,自动送包装置上设置有检测电眼,在送包过程中通过检测电眼对通过的彩票包进行监测,若监测到多个彩票包已经全部通过检测电眼,则向自动送本装置发送送包指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即开型彩票的自动化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印刷机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进行印刷,获得初始印刷本;打垄分页机器对初始印刷本进行打垄处理,获得打垄印刷本;打垄分页机器对打垄印刷本进行折页分本,获得多个横向大本;自动分包送包机构自动对多个横向大本进行分包送包,获得多个塑封彩票包。
如上的,其中,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为横向排列,根据横向排列进行印刷,获得初始印刷本。
如上的,其中,打垄处理包括:横向打垄和纵向打垄。
如上的,其中,纵向打垄采用1:10点线打垄工艺。
如上的,其中,横向打垄采用1:10点线打垄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体彩印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体彩印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42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电源切换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酯交换催化剂的回收循环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