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材料本构预模型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78484.1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徐西鹏;林佳明;姜峰;吴跃勤;蔡永德;田子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压痕 技术 材料 模型 建立 方法 | ||
1.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材料本构预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多次试验以获载荷-位移曲线及接触刚度-位移曲线数据,得多条压痕应力-压痕应变曲线的平均值;
(2)基于步骤(1)结果确定应力约束因子与应变约束因子,先自定义两个线性硬化材料本构模型,再采用两个材料本构模型进行仿真,得两个模型不同压入深度的载荷-位移曲线;然后利用压痕应力-压痕应变关系式得一个压痕应力-压痕应变组合;
(3)基于压痕应力-压痕应变组合求得最终应变强化因子和应力强化因子,从而确定应变约束因子及应力约束因子;
(4)基于应变约束因子及应力约束因子校正处理压痕应力-压痕应变曲线,确定材料本构模型;
该步骤(2)压痕应力-压痕应变关系式包括:
式中:hc为接触深度;ht为压入深度;σi为单轴应变;S为接触刚度;χ为形状因子;P为接触应力;a为接触半径;εi为单轴应力;
该步骤(3)的最终应变强化因子的计算式包括:
式中:ξ为应力约束因子;ζ为应变约束因子;
该步骤(3)的最终应力强化因子的计算式包括:
ξ(ε)=3.624×105ε5-1.075×105ε4 (1.10)
式中:ε为应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材料本构预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2)的两个线性硬化材料本构模型分别为模型1和模型2,
该模型1的线性硬化系数为0,该模型2的线性硬化系数为15GPa,该模型1和模型2的弹性模量均为120G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材料本构预模型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1)的多次试验,采用连续刚度模式进行多次试验,球形压头半径为4-6μm,下沉深度为900-11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84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