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役受热面薄壁管超声检测标准试块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01359.6 | 申请日: | 202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8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郑玉粉;王冰;孟永乐;鹿曼曼;刘洋;李继素;李婉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瑞祥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30 | 分类号: | G01N29/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4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受热 薄壁 超声 检测 标准 | ||
在役受热面薄壁管超声检测标准试块,包括试块本体,所述试块本体包括预设数量的弧面体结构和1个长方体结构,试块本体的材质与在役受热面薄壁管的材质相同,弧面体结构和长方体结构的上端面分别设置为上检测面,弧面体结构和长方体结构的下端面分别设置为下检测面;所述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上均设置有预设数量模拟裂纹缺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分别设置在弧面体结构的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的弧面顶端,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缺陷进行精确的定位及定量,避免了误判,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降低了成本,满足了电力系统无损检测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在役受热面薄壁管超声检测时,使用的模拟裂纹标准试块。
背景技术
随着发电厂超超临界锅炉的日益增多,发电厂锅炉炉膛内高温已经达到600度,在机组的启停及出力调整的情况下,温差变化是巨大的,在长期的恶劣工况下管道应力过大,位于管焊缝热影响区、鳍片与管道连接处,管夹固定点等位置附近,均会因反复的热胀冷缩导致金属疲劳从而导致应力过大而产生内外壁周向裂纹,裂纹随温度变化开始沿长度和径向高度发展,当裂纹扩大到不能抵御管内蒸汽的压力情况下,会发生爆管,危害性极大,导致停机,损失电量,是威胁发电厂运行安全的杀手。目前国内尚无对变径小径管进行快速裂纹比对的参考判伤的试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役受热面薄壁管超声检测标准试块,结合在役受热面薄壁管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不同厚度、不同曲率的薄壁管,有效模拟了裂纹缺陷,为快速对变径小径管检测提供了标准试块。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所述在役受热面薄壁管超声检测标准试块,包括试块本体,所述试块本体包括预设数量的弧面体结构和1个长方体结构,试块本体的材质与在役受热面薄壁管的材质相同,弧面体结构和长方体结构的上端面分别设置为上检测面,弧面体结构和长方体结构的下端面分别设置为下检测面;所述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上均设置有预设数量模拟裂纹缺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分别设置在弧面体结构的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的弧面顶端,以及长方体结构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的中部,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沿弧面体结构的圆周方向设置,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凹槽的长度设置为5mm~20mm、宽度为0.2mm;
所述凹槽沿长度方向的间距设置为50mm~70mm;
所述凹槽的深度设置为1mm;
所述凹槽在同一弧面体结构的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上沿轴线方向至少设置2个,其相邻凹槽间距设置为20mm~30mm;
所述凹槽在长方体结构的上检测面和下检测面上分别至少设置2个,其相邻凹槽间距设置为20mm~30mm;
利用弧面体结构和1个长方体结构上设置的凹槽,来模拟不同受热面薄壁管断裂深度的开口或近表面裂纹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高精度尺寸的模拟缺陷标准试块,超声波探伤时利用不同曲率及一个长方体上的凹槽作为超声标准测量的标定值,能精确对在长期的恶劣工况下管道应力过大,位于管焊缝热影响区、鳍片与管道连接处,管夹固定点等位置附近,因反复的热胀冷缩导致金属疲劳从而导致应力过大而产生的内外壁周向裂纹进行测量和比对,从而能够对缺陷进行精确的定位及定量,避免了误判,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降低了成本,满足了电力系统无损检测的需要。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1、试块本体,2、上检测面,3、凹槽, 4、下检测面。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便公众更好地掌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瑞祥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瑞祥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01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调节切纸间距的模切机
- 下一篇:新型人行道雨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