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源淡水自给的新型浮式海洋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23157.1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07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朱子扬;赵国成;刘明月;肖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44 | 分类号: | B63B35/44;B63B35/50;B63B21/50;H02N11/00;H02J7/32;H02J3/38;C02F1/06;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源 淡水 自给 新型 海洋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源淡水自给的新型浮式海洋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包括上部甲板及平面视角与其仿形的浮箱,上部甲板包括一中心区域及由中心区域向四周延伸的三个等角度设置的延展部位,延展部位的下部与浮箱通过角立柱固定连接;平台主体位于上部甲板与浮箱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一用于存储液态海洋资源和增大水线面积的中心立柱;上部甲板上方的中心区域设置温差能发电装置;温差能发电装置与若干深层海水取水管、表层海水取水管以及混合海水排水管相连接,深层海水取水管、表层海水取水管、混合海水排水管穿过上部甲板向下延伸至海水内。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布局效率高,将简化平台的结构与减小平台的垂荡运动响应进行了良好的兼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源淡水自给的新型浮式海洋平台,属于海洋平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各种海洋能之中,海洋温差能属于海洋热能,其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蕴藏在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海洋温差能具有储量巨大以及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利用海洋温差能发电有望提供大规模的、稳定的电力。温差能发电技术,是以海洋受太阳能加热的表层海水(25℃~28℃) 作高温热源,而以500米~l000米深处的深层海水(4℃~7℃)作低温热源,用热机组成的热力循环系统进行发电的技术。从高温热源到低温热源,可能获得总温差15℃~20℃左右的有效能量。最终可能获得具有工程意义的11℃温差的能量。目前温差能发电热力循环系统分为开式循环、闭式循环和混合式循环,其中开式循环和混合式循环均能够产出淡水作为副产品。温差能发电装置也存在不足,其能量转换效率仅为5%~10%,相比之下,常规火电效率超过40%,大型水电机组效率更是高达90%。低效、低装机容量和相对较高的成本使得海洋温差能在近海浅水地区缺乏与传统的火电和水电竞争的能力。但是,海洋温差能在深海远洋工程中有着较大发展潜力:一方面,在远离陆地的浮式海洋平台上,传统能源鞭长莫及;另一方面,远海发电装置产出的电能输送回大陆成本高、难度大,可行性较低。因此,在深海远洋工程中“就地取能、海能海用”是未来海洋温差能发展的主要方向。
常规的浮式海洋平台一般由大型柴油发电机提供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电能,会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且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浮式海洋平台的工作海域往往在远离大陆的深远海域,附近没有可以获得的淡水资源,平台日常生产生活所需淡水需要运输船定期补给,淡水运输成本高昂。
现有的浮式海洋平台存在以下问题:
1)消耗大量能源且有污染:常规浮式海洋平台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电能一般由大型柴油发电机组提供,会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石油等化石能源,且排放物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2)淡水获取成本高昂:浮式海洋平台的工作海域往往在远离大陆的深远海海域,附近没有可以获得的淡水资源,平台日常生产生活所需淡水往往需要运输船定期补给,淡水运输成本高昂。
3)现有技术也有利用波浪能发电、洋流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方式为海上平台供能,但此类发电方式存在单机发电功率小的缺点,且发电功率受海况影响较大。
4)现有技术也有利用波浪驱动温差能发电,或将波浪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结合起来,但都只是单一的发电平台,并无其他生产作业功能。
5)现有技术也有依托养殖工船设计了冷水团的取水系统,但仅适用于黄海水深较浅的海域,取水深度小于50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231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服装加工用圆盘式印刷机
- 下一篇:一种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