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光学软管窥镜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23261.0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17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郭超;安宁;卞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享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273 | 分类号: | A61B1/273;A61B1/005;A61B1/00;G02B2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缪友益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光学 软管 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光学软管窥镜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部设置有握把且握把与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的上端设置有接头,所述接头的上部设置有稳定器,所述接头包括连接柱和套管。本实用新型在控制器的上端设置有接头且接头的上端设置有稳定器,接头包括连接柱且连接柱的外部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柱的外部设置有套管,在套管的内部设置连接孔且连接孔的开口由外向内依次递减,连接孔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且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相匹配,软管窥镜在连接后套管套接在连接柱表,转动后带动连接柱的上端逐渐缩小,从而使连接柱与软管窥镜的表面相互接触,保证了软管窥镜安装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窥镜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红外光学软管窥镜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红外线内镜术(infrared endoscopy,IRE)是在普通内镜基础上附加红外滤光器以产生近距离红外线并作为入射光源的内镜检查方法。(红外软管窥镜)红外线是波长700nm~300μm的电磁波,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光线,其中波长700~1000nm的近红外线不易被组织吸收,穿透性强,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对其吸收作用比周围组织强,反射光线被高敏感电荷耦合元件(CCD)接收,使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显象,联合静脉使用吲哚青绿(ICG)作为造影剂可增强血管显示效果。
内窥镜(红外软管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一个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机械装置等,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
现有的软管窥镜其软管与控制装置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弯折,其软管与控制装置的连接结构复杂,不便进行安装拆卸。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光学软管窥镜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软管窥镜其软管与控制装置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弯折,其软管与控制装置的连接结构复杂,不便进行安装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外光学软管窥镜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部设置有握把且握把与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的上端设置有接头,所述接头的上部设置有稳定器,所述接头包括连接柱和套管,所述连接柱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且套管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连接孔的开口直径由外向内依次递减,所述套管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架且安装架与套管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组安装座且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置有套环且套环套接在连接杆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板的表面设置有四组角垫且角垫与控制器的四角边缘处相互嵌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握把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套且防滑套套接在握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柱的表面设置有若干组条形槽且条形槽之间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活动轴且活动轴贯穿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活动轴与安装座之间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享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享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23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冰箱挂盒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抗压效果好的纸质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