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28616.5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9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浩;高鹏飞;高涛;张广灿;李晓东;席向东;易桂香;韩腾飞;王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6 | 分类号: | G01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邱成杰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其中,所述壁厚测量装置包括刻度部(10)、限位部(20)、连接所述刻度部(10)和所述限位部(20)的连接件(30)以及用于操作所述连接件(30)的操作机构(40),所述刻度部(10)和限位部(20)均为杆状结构,所述连接件(30)设置为能够通过所述操作机构(40)的操作而在使得所述刻度部(10)和限位部(20)依次沿同一直线延伸的第一状态和使得所述刻度部(10)与所述限位部(20)沿彼此相交的两条直线延伸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申请的壁厚测量装置方便使用且测量准确,并且无需取芯破坏筒类结构的自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检测,具体地涉及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高耸筒类构筑物高度一般较高,常见高度一般在120米~240米之间(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最高可达270米),筒仓、冷却塔、煤仓高度一般在60米~120米之间。在混凝土高耸筒类构筑物的设计及施工中,受高度及实际施工条件的限制,混凝土模板方式多采用爬模、倒模或滑模等施工工艺。由于高空作业及施工工艺的影响,混凝土筒类建筑在模板搭设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常不能有效保证筒壁厚度。筒壁厚度过小会使得构筑物筒壁实际截面偏小,导致承载力不足,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筒壁厚度过大会使得截面保护层厚度偏大,导致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产生结构的耐久性缺陷。
混凝土高耸建构筑物受力较为复杂,混凝土筒壁结构除了承担自身自重及工艺的荷载外,还需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主要表现为风荷载及地震荷载)。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筒壁结构底部所承受的弯矩值与高度的平方成正比,筒壁结构顶部的侧移与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筒身弯矩和顶部侧移都需要通过筒壁截面的配筋及截面尺寸来控制,以使其承载功能和刚度满足规范要求,从而确保结构自身的安全正常使用,所以筒壁厚度的控制对结构自身安全至关重要。
从既有高耸筒类构筑物的检测结果来看,筒类构筑物的筒壁厚度存在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该类缺陷需在结构计算分析中按实际厚度进行输入计算,复核其实际状态下的安全裕度。但是受既有检测手段及检测设备的限制,筒壁厚度的检测数量远远达不到实际状态下的计算复核需求。
具体的,由于混凝土筒类构筑物一般为圆形闭合体,筒壁的厚度不能直接测量。现有技术中,通常需采用水钻取芯的方式进行测量,即采用固定水钻从筒壁结构取出一处直径约80-100mm的芯样,通过测量芯样的长度来测量筒壁的厚度。由于高空取芯需在吊篮上作业,取芯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用水用电异常困难。另外,虽然可以通过仪器检测混凝土内部钢筋的位置,但检测误差在几十毫米的范围,由于所取芯样直径较大,取芯过程中经常无法避开混凝土内部钢筋而破坏混凝土内部钢筋,对结构自身产生二次损伤,引发新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芯样的直径较大,只能随机的抽取少量几处位置进行取芯,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对结构自身的破坏,因而导致不能有效测量筒壁不同高度处的实际截面厚度。
因此,现有技术缺少简易可行、不破坏结构本体并且能够保证测量精度的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便于测量筒类结构的壁厚的问题,提供一种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该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能够方便、准确地测量筒类结构的壁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筒类结构的壁厚测量装置,其中,所述壁厚测量装置包括刻度部、限位部、连接所述刻度部和所述限位部的连接件以及用于操作所述连接件的操作机构,所述刻度部和限位部均为杆状结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能够通过所述操作机构的操作而在使得所述刻度部和限位部依次沿同一直线延伸的第一状态和使得所述刻度部与所述限位部沿彼此相交的两条直线延伸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保持在所述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保持弯折的弹性片,所述刻度部和所述限位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弹性片的相对弯折的两个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286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力发电设备运维用的定位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信线缆综合布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