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29260.7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84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何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6/03 | 分类号: | A61B6/03;A61B6/04;A61F5/37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冠状动脉 ct 造影 检查 压力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包括柔软带体,柔软带体为具有内部空腔的条状带体,柔软带体内部空腔设有与带体连接的胸腹压力袋,胸腹压力袋边缘设有伸出柔软带体的充气嘴,充气嘴通过充气管与充气囊连接,柔软带体的一端边缘连接有带袢,柔软带体的一端外表面设有第一连接部,柔软带体的另一端内表面设有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固定的第二连接部,柔软带体的宽度与人体胸骨柄下到髂嵴上缘处之间的距离对应,且柔软带体的厚度从胸部到腹部逐渐变薄。本压力带可以减少患者在闭气时要深呼吸漏气的情况发生,即能让患者在闭气的同时胸腹部能基本保持静止状态,进而扫描图像质量好,在避免重复检查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
在行心脏冠脉CT造影检查之前,首先患者要保持情绪的放松,不要过度紧张,以免出现心率过快,导致无法行心脏冠脉CT造影检查,一般在心脏冠脉CT造影检查的时候要求心率要小于70次/分。其次心脏冠脉CT的造影检查过程中,患者要注意聆听医生指令,医生会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呼吸,通过呼吸来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呼吸的力度,并且不要过度输呼气,以防止在增强扫描时,因患者呼吸过深或过浅,丢失应有的检查区域;同时要求患者在闭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以避免图像产生运动伪影。
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由于心脏冠脉CT造影检查过程要求患者在闭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通常要保持15~20s)不能运动,而这对于很多意识不清、老年人或者自身本来就不能很好配合闭气的患者来说,根本憋不住要深呼吸漏气,进而导致图像质量不好或者造成检查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心脏冠脉CT造影检查过程要求患者在闭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不能运动,而这对于很多意识不清、老年人或者自身本来就不能很好配合闭气的患者来说,根本憋不住要深呼吸漏气,进而导致图像质量不好或者造成检查失败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包括柔软带体,所述柔软带体为具有内部空腔的条状带体,所述柔软带体的内部空腔设有与带体连接的胸腹压力袋,所述胸腹压力袋的边缘设有伸出柔软带体的充气嘴,所述充气嘴通过充气管与充气囊连接,所述柔软带体的一端边缘连接有带袢,所述柔软带体的一端外表面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柔软带体的另一端内表面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连接固定,所述柔软带体的宽度与人体胸骨柄下到髂嵴上缘处之间的距离对应,且所述柔软带体的厚度从胸部到腹部逐渐变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用压力带使用时,首先将压力带放置在患者胸骨柄下到髂嵴上缘处之间,并让胸腹压力袋与患者胸腹部接触,接着将压力带的一端沿患者腰部缠绕穿过带袢让患者吸口气后,将带体内表面的第二连接部与带体外表面的第一连接部连接,以此完成压力带的绑定,然后通过充气囊向带体内部的胸腹压力袋快速充气,以调节压力带对于患者胸腹部压力舒适度,由此可以减少患者在闭气时要深呼吸漏气的情况发生,即能够让患者在闭气的同时胸腹部能基本保持静止状态,进而扫描图像质量好,且在避免重复检查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柔软带体的厚度从胸部到腹部逐渐变薄,由此可较好与人体体形配合,提升患者绑定压力带后的舒适感。
进一步,所述柔软带体采用尼龙材质制成。
进一步,所述柔软带体的内表面连接有海绵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292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桩基灌桩施工的工作平台
- 下一篇:一种便于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