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固定架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49591.7 | 申请日: | 202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27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孔丽君;常中原;秦小元;李得荣;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42;H01M50/258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固定 | ||
一种蓄电池固定架,蓄电池固定架的拐角处设置有支撑架和拐角连接架,分隔板包含有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和第三分隔板,第一分隔板设置在蓄电池固定架的最外围并与支撑架和拐角连接架连接,第二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分隔板的框架内呈纵向分布排列,第三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分隔板的框架内呈横向分布排列,分隔板之间通过槽口和分隔板插接口插接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对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位置进行固定,当出现地震等剧烈晃动时,固定架可保证蓄电池不出现倾斜、位置移动和从支架掉落等现象,进而保证了蓄电池运行的稳定性和整个直流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固定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固定架。
背景技术
直流系统蓄电池是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信号装置、照明装置等重负载的供电电源,其供电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系统正常运行时由充电机浮充充电,当系统停电时,由蓄电池组提供后备电源。
现有的蓄电池组安装方式主要为柜体式安装或支架式安装,柜体式安装主要是通过在柜内安装隔板,将蓄电池依次放置于隔板上,每层隔板大约放置9-15块电池,蓄电池通过硬连接线依次连接,一组蓄电池由多个屏柜组成;支架式安装方式主要是将一组蓄电池布置在一个蓄电池支架上,支架有一层或多层布置方式;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放置蓄电池时,由于未对蓄电池组或单体蓄电池进行固定并且多数电池支架无外部挡板,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蓄电池将在柜内或支架上滑动,使蓄电池的位置发生偏移并最终导致蓄电池之间的连接线断裂进而影响整个直流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蓄电池固定架,固定架可对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位置进行固定,当出现地震等剧烈晃动时,固定架可保证蓄电池不出现倾斜、位置移动和从支架掉落等现象,进而保证了蓄电池运行的稳定性和整个直流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蓄电池固定架,包括支撑架、拐角连接架和分隔板,蓄电池固定架的拐角处设置有支撑架和拐角连接架,分隔板包含有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和第三分隔板,第一分隔板设置在蓄电池固定架的最外围,第一分隔板、支撑架和拐角连接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二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分隔板的框架内呈纵向分布排列,第三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分隔板的框架内呈横向分布排列;
第一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一槽口,第二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二槽口和分隔板插接口,第三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三槽口和分隔板插接口,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之间通过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插接连接,第三分隔板和第一分隔板之间通过第一槽口和第三槽口插接连接,第三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之间通过分隔板插接口垂直插接。
优选的方案中,支撑架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放置柜内的底座上,蓄电池固定放置在每个分隔板之间的凹槽之中。
优选的方案中,支撑架可采用金属材质,支撑架的外表面可外套热塑管或进行绝缘处理,分隔板可采用环氧玻璃纤维板。
优选的方案中,分隔板上的槽口和分隔板插接口的间距大小和数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易于使用,固定支架可对蓄电池组中每一个单体电池的位置进行固定,当电池外界环境发生剧烈晃动和震动时,支架可有效保护蓄电池并防止蓄电池发生倾斜、相互碰撞和从支架掉落等现象;
2、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支架内的分隔板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自行调整槽口和分隔板插接口的间距大小和数量,分隔板采用绝缘材质制作可有效防止蓄电池之间的电池短路和接地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495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