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88350.3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38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吕帅锋;王生维;陈永平;董庆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G01L9/08;G01F19/00;F16K1/04;F16K1/32;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层 气井 排水口 逸散气 采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涉及煤层气收集技术领域;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包括集气袋、进气阀组件和出气阀组件;进气阀组件包括进气外筒和进气内筒;进气外筒的一端设置在集气袋上;进气外筒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隔板;进气内筒可移动地套设在进气外筒内,位于第一隔板的上方;第一隔板、进气外筒和进气内筒围合形成第一密闭空间;第一隔板上贯穿设置有用于连通集气袋和第一密闭空间的第一导气管;进气外筒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密闭空间连通的进气管;进气内筒用于隔断第一导气管与进气管的连通;出气阀组件设置在集气袋上;能够有效地对煤层气进行采样,从而进行煤层气井逸散气的成分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层气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煤层气是与煤伴生、共生的煤层气资源,是一种储存在煤层中的烃类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极易造成温室效应。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种煤层气采样装置,对煤层气进行采样检测,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对煤层气进行采样,以便及时采集煤层气样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煤层气井排水口逸散气采样装置,包括集气袋、进气阀组件和出气阀组件;
所述进气阀组件包括进气外筒和进气内筒;所述进气外筒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集气袋上;所述进气外筒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进气内筒可移动地套设在所述进气外筒内,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一隔板、所述进气外筒和所述进气内筒围合形成第一密闭空间;所述第一隔板上贯穿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集气袋和所述第一密闭空间的第一导气管;所述进气外筒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内筒用于隔断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的连通;
所述出气阀组件设置在所述集气袋上,用于将所述集气袋内的煤层气排出至外部。
在一些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内筒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上筒体和第一下筒体;所述进气外筒上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上筒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使用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上筒体与所述进气外筒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上筒体内设置有第一橡胶塞,用于封闭或者打开所述第一导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内的一端;所述第一下筒体的外径小于所述进气外筒的内径,使得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第一下筒体与所述进气外筒之间的缝隙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连通。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上端外侧套设有环空圆柱状干燥管,用于干燥进入所述第一导气管的煤层气;所述环空圆柱状干燥管内填充有第一干燥剂;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进气内筒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下筒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环空圆柱状干燥管的外侧壁贴合连接。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筒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端盖,用于方便旋转所述进气内筒。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气管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垫片;所述第一密封垫片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垫片与所述第一下筒体配合,用于进一步隔断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的连通。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筒体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垫片;所述第二密封垫片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端盖的下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垫片的下表面用于与所述进气外筒的顶部抵接。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筒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进气管的上方,并与所述进气外筒的内侧壁抵接。
在一些更加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筒体的外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下方;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下筒体和所述进气外筒配合,用于进一步隔断所述第一导气管与所述进气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88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