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排土场凹陷坑底的疏干井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89877.8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01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洪;王春仁;赵迎贵;陈海;孙立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E02D19/10;E02D19/2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侯晔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排土场凹 陷坑 疏干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排土场凹陷坑底的疏干井,属于矿业工程领域。本实用新型凹陷坑底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回填体层、大块滤水层、透水土工布和废石层;在所述回填体层处垂向布置有疏干井,所述疏干井的出水口位于废石层外;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疏干井的出水口接通,出水端延伸至排土场边坡以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坑底处理,形成人工透水层,采用完整井结构的疏干井,将疏干井布置在处理后的坑底中,运用斜井方式布置排水管线,最终将凹陷坑底涌水排至内排土场外。本实用新型可减少内排土场坑底处理工程量,节省投资,减少坑底处理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业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内排土场凹陷坑底的疏干井。
背景技术
利用已开采的空间进行排弃称为内排。一般而言,矿山利用现有采场部分已到设计最终境界的空间,在不影响现有采矿系统的前提下,就近将采场剥离物就行排弃,从而形成内排土场。
随着内排剥离物回填工作的进行,内排土场的边坡台阶会逐渐升高,导致大气降水及周边地下含水层在基底长期汇聚,与此同时,较高的边坡台阶将会阻挡大气降水及周边地下含水层等涌水外泄,导致涌水渗到内排土场中,从而导致内排土场的底部水位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内排土场的台阶边坡长期受积水浸泡和水压作用,比较容易在内排土场内形成弱层,影响内排土场的边坡稳定性,将会导致台阶边坡产生缓慢位移甚至发生滑坡,轻则会影响正常采剥生产,重则会造成设备损或人员伤亡,给生产组织造成极大影响,并严重威胁生产安全。
因此需要对排土场进行排水,为有效排出排土场的水,在内排前必须进行基底处理,避免采坑排土场形成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排土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由于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坑底起伏不平,如图1所示,一般在排土场开始堆置前采用废石分层碾压回填。分层碾压回填到设计高程后,在回填体上部满铺一层黏土隔水层,黏土层上部铺设大块石滤水层,最后再铺一层透水土工布,才能进行排土场的废石堆置。对于采坑基底存在较深较大凹陷区域,显然进行分层回填碾压至排水设计高程时,需要碾压工程量将大幅增加,导致投资大,工期也较长。
经检索,关于解决上述内排土场涌水的问题,目前已有相关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1382888.4,申请日为:2019年8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内排土场导水系统,所公开的内排土场导水系统包括基底、排土层和多根透水管;透水管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透水孔,多个透水孔均与透水管的管腔连通,且多个透水孔沿透水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排土层设置在基底上,透水管埋设在排土层中,且透水管距排土层的边坡较近的一端低于透水管距边坡较远的另一端,透水管的导水方向朝着排土层的边坡方向延伸。但是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坑底起伏不平,对于采坑基底存在较深较大的凹陷区域,采用该方法排水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对凹陷坑底处理工程量大,导致工期较长,投资较大或排水效果较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内排土场凹陷坑底的疏干井,通过对凹陷坑底进行合理的处理,形成人工透水层,将疏干井布置在处理后的坑底中,采用斜井方式布设疏水线路,最终将凹陷坑底涌水排至内排土场外,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排土场涌水的问题,排水效果较好,并且可有效减少内排土场坑底处理工程量,节省投资,减少坑底处理时间。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排土场凹陷坑底的疏干井,凹陷坑底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回填体层、大块滤水层、透水土工布和废石层;在所述回填体层处垂向布置有疏干井,所述疏干井的出水口位于废石层外;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疏干井的出水口接通,出水端延伸至排土场边坡以外,排水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疏干井采用完整井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井壁管、滤水管和沉淀管,沉淀管的出水口伸出废石层外,在疏干井中布设有深水泵,用于抽出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马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898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