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原位分离发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47249.0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37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勋;咸漠;侯同刚;荀明月;董晴晴;刘仲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李恩庆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分离 发酵 设备 | ||
一种原位分离发酵设备,属于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原位分离设备采用多孔膜实现分离存在的膜孔易堵塞,分离效率下降、能耗高的问题。它包括并排布置的发酵设备及分离设备,发酵设备主体的下部连通固设有第一对接管,分离设备主体的下部连通固设有第二对接管,两个对接管之间通过法兰相对固接,且两个对接管之间固设有平板微孔膜。通过本申请的发酵分离设备,结合平板微孔膜自身的特性,使得其两侧压力基本相等,因此有效避免出现菌体或其他杂质堵塞膜孔的情况,使用寿命更长。并且,随着发酵的进行,分离过程与发酵过程保持同步,且能耗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位分离发酵设备,属于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原位分离技术可在发酵进行过程中,将发酵产物从培养介质中及时移走,从而减少产物抑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产率。原位分离技术中,多孔膜应用比较广泛,但当前技术普遍存在弊端:一方面,由于多孔膜两侧存在压差,虽然初始分离效率高,但极容易造成膜孔堵塞,导致分离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大多微生物发酵过程耗时长,发酵产物积累速度慢,而配置的分离设备作用时间短,能耗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原位分离发酵设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原位分离发酵设备,它包括并排布置的发酵设备及分离设备,其中所述发酵设备包括发酵设备主体、第一加热套、第一盖体、第一电机、第一搅拌轴及若干第一叶片,所述第一盖体盖设在发酵设备主体上方,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支架固装在第一盖体上,第一搅拌轴的上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接且穿过第一盖体竖直插装在发酵设备主体内,若干第一叶片固装在第一搅拌轴下部,所述第一加热套套装在发酵设备主体外部;
所述分离设备包括分离设备主体、第二加热套、第二盖体、第二电机、第二搅拌轴及若干第二叶片,所述第二盖体盖设在分离设备主体上方,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支架固装在第二盖体上,第二搅拌轴的上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接且穿过第二盖体竖直插装在分离设备主体内,若干第二叶片固装在第二搅拌轴下部,第二加热套套装在分离设备主体外部;
发酵设备主体的下部连通固设有第一对接管,分离设备主体的下部连通固设有第二对接管,两个对接管之间通过法兰相对固接,且两个对接管之间固设有平板微孔膜。
进一步地,第一盖体上开设有进料口和进液口。
进一步地,进料口与进液口分别位于第一搅拌轴的两侧。
进一步地,发酵设备主体的底端及分离设备主体的底端均开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地,每个加热套均呈桶状结构,且第一加热套随形套装在发酵设备主体的外部,第二加热套随形套装在分离设备主体的外部。
进一步地,每个加热套的底端均开设有通孔,发酵设备主体上的出料口通过第一出料管与外部连通,分离设备主体上的出料口通过第二出料管与外部连通,两个出料管对应穿设在两个通孔内。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轴与第一盖体之间以及第二搅拌轴与第二盖体之间均设置有油封。
进一步地,发酵设备主体的下方及分离设备主体的下方分别固设有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通过本申请的发酵分离设备,结合平板微孔膜自身的特性,使得其两侧压力基本相等,因此有效避免出现菌体或其他杂质堵塞膜孔的情况,使用寿命更长。并且,随着发酵的进行,分离过程与发酵过程保持同步,且能耗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472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腔均热板铜片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膜萃取分离技术的发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