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47373.7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63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郑逸良;程振朔;姚曙明;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东远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6 | 分类号: | B32B27/36;B32B27/28;B32B27/08;B32B27/06;B32B27/42;B32B9/02;B32B9/04;B32B5/02;B32B33/00;H01M10/658;H01M10/0525;A62C3/1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权航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80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242700 安徽省黄***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电池 阻燃 隔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包括隔热层及其两侧的阻燃层,所述隔热层包括至少一层泡沫压缩片层,所述泡沫压缩片层所用泡沫压缩片的密度为30‑200 kg/m3。电池阻燃隔热片,该隔热片包括隔热层和两侧的阻燃层,当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隔热层可以有效阻隔热传递,减缓热失控的传播速度,其中的阻燃层可以有效限制起火,泡沫压缩片的密度限制在30‑200 kg/m3之间,此密度的泡沫压缩片层可以保证良好的隔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力支持,电动汽车产销数量快速增长,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在极端条件下,锂电池仍然存在燃烧、爆炸的风险。国家、地方通过发布各项文件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防火要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能源汽车主要的动力源来源于动力电池系统,其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行车性能、安全性能和寿命。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其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一般主要由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以及一些电气和机械系统等构成。动力电池模组由几颗到数百颗电池芯经由并联及串联所组成。车辆在不同的行驶状况和环境下,单体电芯由于其自身电阻,在输出电能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自身温度变高。高温工作环境和激烈碰撞是破坏锂离子电池、引起电池燃烧、爆炸的最大的两大元凶,而动力电池系统在工作过程产生大量的热聚集在狭小的电池箱体内,热量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快速散出,电池模组的寿命和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等,所以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较多的关注在散热上和单体级别的热失控机理和特征研究。对于电芯之间的高效隔热阻燃和热失控防护关注较少,但是当某电池单体触发热失控时,产热量骤增,散热量远小于产热量,热量向周围电池传递,会迅速引发周边电池大规模热失控,形成由单体热失控触发继而传播到整个电池系统的热失控级别引起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在电池单体之间增加隔热片,减缓热失控的传播速度,采取进一步消防措施争取时间。
目前的一些电池隔热片通过膨胀层来起到隔热、阻燃的效果,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阻燃作用,但是这种膨胀层难以与隔热片主体一同回收,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如果一同回收,很容易堵塞回收设备。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易于更换和回收的环保型电热阻燃隔热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该隔热片包括隔热层和两侧的阻燃层,当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时,隔热层可以有效阻隔热传递,减缓热失控的传播速度,其中的阻燃层可以有效限制起火,泡沫压缩片的密度限制在30-200 kg/m3之间,此密度的泡沫压缩片层可以保证良好的隔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包括隔热层及其两侧的阻燃层,所述隔热层包括至少一层泡沫压缩片层,所述泡沫压缩片层所用泡沫压缩片的密度为30-200 kg/m3。
具体地,上述泡沫压缩片为PET泡沫压缩片、PEEK泡沫压缩片、PESU泡沫压缩片、三聚氰胺泡沫压缩片、酚醛泡沫压缩片中的一种 。
具体地,上述隔热层包括一层泡沫压缩片层,一层所述泡沫压缩片层所采用的为PET泡沫压缩片。
具体地,上述隔热层包括三层泡沫压缩片层,中间一层所述泡沫压缩片层所采用的为PET泡沫压缩片,外侧两层所述泡沫压缩片层所采用的为有机硅泡沫压缩片。
具体地,上述的新能源电池阻燃隔热片,还包括位于阻燃层外侧的防水层。
具体地,上述防水层为防水膜或防水涂料,两侧的所述防水层可以选用同种或不同种防水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东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东远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473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塑胶零件用立式注塑机
- 下一篇:一种印刷废气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