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泄洪洞和压力管道流道检修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54539.8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974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胡长浩;王杨鑫;刘世哲;张洪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9/00 | 分类号: | E02B9/00;E02B9/02;E02B9/06;E04G1/00;E04G5/00;E04G5/08;E04G5/10;E04G5/1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泄洪 压力 管道 检修 平台 | ||
一种泄洪洞和压力管道流道检修平台,包括底梁结构,所述的底梁结构上设有多个中心立框结构,中心立框结构上设有第一支架结构和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架结构两侧的第二支架结构,最上层的中心立框结构上设有第一栏杆结构和对称设置在第一栏杆结构两侧的第二栏杆结构,底梁结构上设有多个水袋,第一栏杆结构和第二栏杆结构上设有脚踢板和跳板,多个中心立框结构、第一支架结构和第二支架结构之间设有多个拉杆结构和爬梯结构。采用上述结构,模块化设计、自由组合连接、部件少、重量轻,搭拆速度快,劳动强度低,适用于作业面受限、检修工期紧张的位置,安全性强,破坏性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电站地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泄洪洞和压力管道流道检修平台。
背景技术
大型水电站工程泄洪洞和引水压力管道通常采用混凝土衬砌结构,在荷载作用、高速水流冲刷、空蚀等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混凝土破损、冲坑、蜂窝麻面等缺陷,如果不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由于这些水工建筑物体型巨大、结构复杂,需搭设专门的平台才能完成检修工程,通常采用脚手架钢管搭设检修平台。采用钢管搭设检修平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转运入场难。脚手架钢管重量大,且规格固定,检修部位由于吊物孔空间狭小,钢管转运入场十分困难。(2)搭设效率低。不能满足快速检修的要求,尤其是引水压力管道,检修工期直接关系到发电经济效益。(3)损伤混凝土流道。引水和泄洪隧洞通常采用圆形流道,钢管脚手架需打孔安装固定件,对流道混凝土造成损伤。(4)钢管脚手架搭设,耗时、费力,导致使用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泄洪洞和压力管道流道检修平台,模块化设计、自由组合连接、部件少、重量轻,搭拆速度快,劳动强度低,适用于作业面受限、检修工期紧张的位置;采用顶紧防滑支撑,配合水袋等配重,无需在流道内打孔支撑,避免流道混凝土的破坏;安全性高,多安全组件灵活搭配使用,通用性强,可反复拆装使用,人工成本低,工作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泄洪洞和压力管道流道检修平台,包括底梁结构,所述的底梁结构上设有多个中心立框结构,中心立框结构上设有第一支架结构和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架结构两侧的第二支架结构,最上层的中心立框结构上设有第一栏杆结构和对称设置在第一栏杆结构两侧的第二栏杆结构,底梁结构上设有多个水袋,第一栏杆结构和第二栏杆结构上设有脚踢板和跳板,多个中心立框结构、第一支架结构和第二支架结构之间设有多个拉杆结构和爬梯结构。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底梁结构包括多个单元梁,多个单元梁通过固定梁连接,单元梁上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固定螺栓,单元梁的两侧设有第一连接轴,第一连接轴与第一顶紧板上的第一安装块铰接,第一顶紧板上设有第一防滑垫。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中心立框结构包括立框本体,立框本体的顶部设有安装座,立框本体的底部设有与安装座配合的安装槽,多个中心立框结构组装后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架体,第一架体的两侧对称设有与中心立框结构连接的连接件。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二支架结构包括第二架体,第二架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第一连接架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架结构连接,第二连接架上设有第二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与第二顶紧板上的第二安装块铰接,第二顶紧板上设有第二防滑垫。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一栏杆结构包括第一栏杆本体,第一栏杆本体的底部设有安装槽。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第二栏杆结构包括第二栏杆本体,第二栏杆本体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栏杆结构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拉杆结构包括杆体,杆体内设有限位通孔,杆体的两端对称设有套设于杆体内的伸缩杆,对称设置的伸缩杆通过弹性件连接,伸缩杆上设有与限位通孔限位配合的限位挡块,伸缩杆上设有第一挂钩。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爬梯结构包括爬梯本体,爬梯本体的顶部设有第二挂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545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