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00576.8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59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乐;高顺;何学高;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银泰建构预应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4C5/12;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郭智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线 锚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包括相互独立的锚板、垫板、连接器,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背离构件面的一侧均为折线面,且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靠近构件面的一侧均为平面,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内均设置有供预应力筋通过的预应力筋通孔,所述折线面对应预应力筋设置有一道或多道折线,所述折线的折角与预应力筋的偏转角度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将锚板、垫板、连接器中背离构件面的一面设置为折线面,预应力筋平行装入为其预留的预应力筋通孔内,避免了预应力筋与锚固装置发生接触,针对不同位置的预应力筋设计不同折角的折线面,进一步改善了预应力筋的剪切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预应力锚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预应力锚固体系多为夹片式(主要由锚板、夹片、锚垫板、波纹管、螺旋筋构成)或握裹式(主要由挤压套、垫板、约束圈、螺旋筋构成),预应力筋在出离锚固位置进入波纹管时,除中心位置预应力筋之外,其他位置预应力筋总会产生一定折角,该角度将会使预应力筋与锚板或垫板底部产生接触,对预应力筋产生横向剪力。该剪力将会使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损失增大,同时降低锚具组装件在使用过程中破断力及疲劳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201420707141.2公开的一种桥梁用弧形扁锚具,该装置采用了一种弧形扁锚板配合弧形扁锚垫板,将工作面由传统的平面改成弧面,有效消除钢绞线在扁锚夹片夹持部位会产生的夹角,该装置虽然能改善预应力筋的剪切问题减少预应力损失,但是只针对扁锚,所能够应用的对象有限,而且无法综合考虑不同位置的预应力筋的折角,对于不同范围的夹角,其所产生的效果有限,另外弧形面的加工难度大,弧形面的圆润程度也影响其效果,且弧形面的施工也较麻烦,很难适应不同项目要求,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无法综合考虑不同位置的预应力筋的折角、加工难度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包括相互独立的锚板、垫板、连接器,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背离构件面的一侧均为折线面,且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靠近构件面的一侧均为平面,所述锚板、垫板、连接器内均设置有供预应力筋通过的预应力筋通孔,所述折线面对应预应力筋设置有一道或多道折线,所述折线的折角与预应力筋的偏转角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筋通孔具体为锥形、圆柱形中的任意一种或锥形和圆柱形的组合体。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筋通孔位于折线段内,且所述折线的偏转角度为0°-10°。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筋通孔与所在的所述折线面垂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锚固装置由传统的直线型或圆弧型改为折线型,预应力筋平行于锚固装置中为其预留的通孔,针对不同位置的预应力筋设计不同折角的折线面,进一步改善了预应力筋的剪切问题,从而使预应力筋不会与锚固装置发生接触,避免了锚固装置对预应力筋产生剪切作用;同时另一面仍为平面,增加安全系数,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其适应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线型锚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折线扁锚板的剖视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折线锚板;2-折线锚垫板;3-折线锚连接器;4-折线面;5-预应力筋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银泰建构预应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银泰建构预应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005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