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芯包装用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20963.8 | 申请日: | 202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23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男;张万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02 | 分类号: | H01M50/102;H01M50/609;H01M50/68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李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装 mylar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装用mylar膜,包括片状的膜体,所述膜体的两面分别为膜体正面和膜体反面,所述膜体的膜体正面上分布多个向膜体厚度方向凹陷的引流腔,所述引流腔在所述膜体的膜体反面形成凸起,所有所述引流腔均设在所述膜体的膜体正面上,所述引流腔壁上设置贯穿所述膜体厚度方向的贯穿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有上述电芯包装用mylar膜的mylar膜包装结构,所述膜体包裹电芯,所述膜体的膜体反面贴合电芯。该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提高了锂电池注液效率,并改善了电芯浸润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包装用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属于电芯包装用mylar膜领域。
背景技术
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汽车、船舶及储能等领域,由于化石能源的污染性和不可再生性,未来在新能源领域,动力锂离子电池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大幅增长,mylar膜是用于电芯入壳前贴护卷芯外的组件。
现有电芯包装用的mylar膜由于Mylar大面都为平面,注液及老化过程中电解液都集中在底部,虹吸及浸润都只能从底部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电芯包装用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目的在于:该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提高了锂电池注液效率,并改善了电芯浸润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电芯包装用的mylar膜,包括片状的膜体,所述膜体的两面分别为膜体正面和膜体反面,所述膜体的膜体正面上分布多个向膜体厚度方向凹陷的引流腔,所述引流腔在所述膜体的膜体反面形成凸起,所有所述引流腔均设在所述膜体的膜体正面上,所述引流腔壁上设置贯穿所述膜体厚度方向的贯穿孔。
进一步的是,为了使该mylar膜加工引流腔简单方便,所述引流腔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是,为了方便该mylar膜与电芯贴合安装,所述膜体为长方形,所述膜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设置两个用于焊接正负电极的电极预留孔,两个所述电极预留孔呈一条直线分布在膜体宽度方向上。
进一步的是,为了使该mylar膜不影响注液和排气工序,两个所述电极预留孔之间设置注液孔和排气孔。
进一步的是,为了使电芯能够广泛接触引流腔,提高电芯浸润效果,缩短注液工艺时间,所述膜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由多个所述引流腔组成的引流腔矩阵,两个所述引流腔矩阵均为6X7矩阵排列方式。
进一步的是,为了使电芯在装入锂电池外壳体时,能够有效保护电芯,所述膜体厚度为0.1-0.25mm。
进一步的是,为了使引流腔能够更好的缓存电解液,所述引流腔直径为0.5-4mm,所述引流腔在所述膜体的膜体反面上形成的凸起高度为0.1-0.2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带有该电芯包装用mylar膜的mylar膜包装结构,所述膜体包裹电芯,所述膜体的膜体反面贴合电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电芯包装用mylar膜及mylar膜包装结构,mylar膜的膜体正面设置许多引流腔,而且引流腔在mylar膜的膜体反面形成凸起,引流腔壁上开设贯穿孔,增加了电解液的扩散通道,提升扩散速率,而且凸起部分在注液时,能起到引流作用,能大大降低注液及浸润等工艺时间。
2.所述引流腔横截面为圆形,使该mylar膜加工引流腔简单方便。
3.所述膜体为长方形,所述膜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设置两个用于焊接正负电极的电极预留孔,两个所述电极预留孔呈一条直线分布在膜体宽度方向上,方便该mylar膜与电芯贴合安装。
4.两个所述电极预留孔之间设置注液孔和排气孔,使该mylar膜不影响注液和排气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209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