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及双作用子母叶片泵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85286.8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04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平;王善德;王锦江;王洪继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洪继 |
主分类号: | F04C15/00 | 分类号: | F04C15/00;F04C2/344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吕军林 |
地址: | 317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子母 叶片泵 作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及双作用子母叶片泵,该叶片泵包括侧板。该侧板包括定位在外周侧上的与叶片泵的低压腔连通的吸油窗和与叶片泵的高压腔连通的压油窗;定位在内周侧上分别与吸油窗和压油窗对应且呈间隔设置的低压槽和高压槽;在外周侧与内周侧之间设有一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高压油槽;在对应压油窗位置,高压油槽通过一平衡槽与高压槽连通;在靠近压油窗位置,高压油槽通过一阻尼油道与高压腔连通。通过在侧板在侧板的高压油槽与高压槽之间设有一平衡槽,使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的高压得到有效平衡,从而有效减少在该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叶片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作用子母叶片泵技术。
背景技术
叶片泵是一种以叶片为挤子的壳体承压型液压泵,此种泵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国内外许多古老的提水工具中常可以找到它的雏形。根据叶片从径向滑槽中滑出方式通常有弹簧加压叶片泵和柱销叶片泵。而子母叶片泵是在弹簧加压叶片泵的基础上发展而,其摒弃了采用弹簧加压的方式而采用液压变压力加压的方式,使得叶片泵无论在低转速和高转速均有较好的特性。有关子母叶片泵的结构可参考相关书籍或专利文献,如公开号为CN209261810U或CN20976171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
根据转子旋转一周所完成的吸油和压油循环次数通常有单作用叶片泵和多作用叶片泵。在多作用叶片泵中通常为双作用叶片泵。叶片泵的转子和定子同轴。转子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径向滑槽,叶片安装在转子的径向滑槽内并可灵活伸缩。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侧板中间。叶片将两个侧板和转子及定子间形成的空间沿圆周分割为与叶片数量(均为偶数)相同的密封叶片腔。由于转子和定子间的径向距离在过渡曲线段沿圆周变化,故在转子旋转的过程中,子母叶片需通过压力差作相互滑动。转子在正向旋转时,母叶片受离心力和通过高压油槽与高压腔连通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所通压力油的作用而使母叶片紧贴定子内表面。当叶片吸油区段时,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呈逐渐增大,与叶片腔连通的叶片槽底部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子母叶片之间间隙的高压油压力与叶片槽底的压力仍存在一个压力差,母叶片仍与定子内表面贴紧。而叶片在压油区段时,母叶片开始受到定子内腔表面的压缩而缩入,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开始逐渐减小。但由于与叶片间隙连通的高压油槽上的阻尼油道的作用,叶片间隙中的压力很难快速与高压腔达成平衡,在转子快速转动中,造成母叶片与定子内腔表面的瞬时压力过大,从而造成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过快,导致定子内表面的各种参数提前失效,进而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由于阻尼油道的作用而形成的高压力造成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过快,影响叶片泵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同时,也提供一种采用该侧板的双作用子母叶片泵,其通过在侧板在侧板的高压油槽与高压槽之间设有一平衡槽,使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的高压得到有效平衡,从而有效减少在该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包括定位在外周侧上的第一圈结构,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上设有与所述叶片泵的低压腔连通的吸油窗和与所述叶片泵的高压腔连通的压油窗;定位在内周侧上第三圈结构,在所述第三圈结构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吸油窗和所述压油窗对应且呈间隔设置的低压槽和高压槽;和定位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与所述第三圈结构之间的第二圈结构,在所述第二圈结构上设有一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高压油槽;在对应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平衡槽与所述高压槽连通;在靠近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阻尼油道与所述高压腔连通。通过平衡槽的设置弥补了当叶片组件在靠近压油止点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径长的迅速变化以及阻尼油道的限流作用而引起叶片间隙中迅速增大的压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因此造成的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磨损严重,进而影响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洪继,未经王洪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852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车叉车
- 下一篇:一种鱼制品的自动水煮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