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丙烯气味脱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09353.5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89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丽;张鹏;李广全;杨世元;段宏义;吴建;刘小燕;邓守军;李艳芹;刘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24 | 分类号: | B01J19/24;C08F6/00;C08F10/06;B01D5/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高龙鑫;王玉双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气味 脱除 装置 | ||
聚丙烯气味脱除装置包括,本体、冷凝器、惰性气体管线以及加热装置,该本体内设有一放置聚丙烯的聚丙烯放置段,所述聚丙烯放置段将所述本体分为一本体上部和一本体下部,所述本体上部设有一出口,所述本体下部设有一液体注入管线、液体排出管线,液体排出管线设有一阀门;冷凝器与所述出口连接,位于所述本体上部;惰性气体管线与所述本体下部连接;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本体下部的底部上。该装置可降低聚丙烯粉料产品的气味,并且通过对收集到的冷却液进行成分分析,获得聚丙烯中产生气味的物质组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聚丙烯气味脱除装置,该装置适用于聚丙烯粉料的气味脱除,并且通过对冷却液成分进行分析,获得引起聚丙烯粉料气味产生的物质组成信息。
背景技术
聚丙烯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供水管道、汽车内饰件、水杯、厨具等方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汽车工业、食品包装、医用产品的发展,对聚丙烯产品气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产品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会散发出异味。聚丙烯产品气味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粉料在聚合的过程中,由于聚丙烯粉料为内部存在多孔道的颗粒,气味分子附着颗粒间的空隙及孔道中,常规的闪蒸氮气置换过程无法脱除;(2)聚合过程中催化剂的残留、低相对分子质量挥发性物质的产生;(3)在聚丙烯粉料加工的过程中,聚丙烯在高温条件加工是或出现热降解,在加工过程中助剂的加入也会相应的产生气味。针对气味的来源,减小气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降低催化剂的残留。在聚合的过程中以杂质含量低的裂解丙烯为原料,做好丙烯原料精制,避免催化剂活性损失;选用活性高的催化剂,降低金属杂质残留质量分数;提高气相反应器料位,充分释放催化剂活性,采用以上方法可减少催化剂的残留,同时减少了油脂的夹带,降低了聚丙烯气味。二、降低齐聚物和低聚物的含量等。调整三乙基铝的加入量,提高产品的等规度,缩短均聚反应时间,提高聚丙烯聚合度的均匀性,从而减低低聚物和齐聚物的生成。(赵东波,熊华伟.车用抗冲聚丙烯产品气味控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8,36(1)58-61.)在聚合的过程中通过对聚合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的气味确实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工艺条件控制的要求很高,某一工艺条件控制不稳定,产品的粉料气味无法保证。二、在挤压造粒的加工过程中选择气味较低的高效助剂、稳定控制加工温度、加入气味吸附剂或萃取剂。(薛山,姜平,慕雪梅,等.聚烯烃气味的来源、检测及消除[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3,31(2)165-168.)在挤压造粒的过程中,虽然选择低气味、高效助剂,但是与粉料相比,粒料的气味只能升高无法降低;通过添加气味吸附剂可以降低产品的气味,但是添加之后对产品的性能会有所影响,长期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安全性也需要进行考察。上述的几种气味控制方法,或者是在粉料形成过程中,或者在粉料造粒的过程中对气味进行控制,但是未涉及到粉料形成之后,造粒之前降低聚丙烯气味的方法。如果能将聚丙烯粉料气味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聚丙烯粒料的气味也会相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气味脱除装置,能够降低聚丙烯粉料产品的气味,并且通过对收集到的冷却液进行成分分析,获得聚丙烯中产生气味的物质组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该聚丙烯气味脱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内设有一放置聚丙烯的聚丙烯放置段,所述聚丙烯放置段将所述本体分为一本体上部和一本体下部,所述本体上部设有一出口,所述本体下部设有一液体注入管线、液体排出管线;
一冷凝器,与所述出口连接,位于所述本体上部;
一惰性气体管线,与所述本体下部连接;
一加热装置,位于所述本体下部的底部上。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为一箱体或者一罐体。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本体上部和一本体下部通过一可拆卸连接件连接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093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硬结合型模杯及文胸
- 下一篇:一种变速箱壳体及含其的变速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