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极耳治具和折极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31822.3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19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月;彭汉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风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1/10 | 分类号: | B21D11/10;B21D11/22;H01M50/5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0 | 代理人: | 陈嘉琪 |
地址: | 526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极耳治具 折极耳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极耳治具,其用于挤压卷芯的极耳,其包括:底座和压板,底座具有一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承载卷芯,承载面上设有凸台,凸台具有抵接面、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第一折弯面与承载面背离,抵接面和第二折弯面均与承载面邻接,且第二折弯面与抵接面相背,抵接面用于与卷芯抵接,第一折弯面用于与极耳抵接;压板具有邻接的第三折弯面和压接面,第三折弯面用于折弯极耳,压接面用于与承载面配合以挤压极耳;其中,第三折弯面和\或压接面上设有第一凸起。在压板合拢挤压极耳时,第一凸起的使第二折弯面和第三折弯面和\或承载面和压接面之间存在间隙,由此极耳不会被挤压而出现破损乃至断裂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折极耳治具和折极耳设备。
背景技术
制作电芯时需要将卷芯放入铝塑膜(参见图1和图7)的腔体中进行封装包裹,卷芯包括极耳,而极耳一般位于卷芯的其中一个端面的中间位置,为防止铝塑膜与极耳之间产生干涉,在封装前需要将极耳折成“L”型,以使极耳与卷芯的其中一个侧面平齐。现有的方案是将卷芯放在设有凸台的底座与压板组成的治具之间,通过凸台和压板的配合将原本呈条状的极耳挤压成“L”型。但是,当底座与压板的位置调节不到位或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会导致凸台与压板合拢时形成类似于龙门切刀的结构,且由于卷芯的极耳材料是铝,且厚度仅为0.1mm,极耳在凸台和压板的相互挤压下容易导致极耳破损甚至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折极耳治具和折极耳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折极耳治具容易导致极耳出现破损甚至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极耳治具,其用于挤压卷芯的极耳,其包括:底座和压板,底座具有一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所述卷芯,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具有抵接面、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所述第一折弯面与所述承载面背离,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折弯面均与所述承载面邻接,且所述第二折弯面与所述抵接面相背,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卷芯抵接,所述第一折弯面用于与所述极耳抵接;压板具有邻接的第三折弯面和压接面,所述第三折弯面用于折弯所述极耳,所述压接面用于与所述承载面配合以挤压所述极耳;其中,所述第三折弯面和\或所述压接面上设有第一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折弯面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起以使所述第三折弯面上形成第一避空位,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避空位内。
进一步地,所述压接面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凸起以使所述压接面上形成第二避空位,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二避空位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的高度为0.1mm-0.3mm。
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折极耳设备,其包括机台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折极耳治具,所述机台包括固定座和驱动机构,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压板安装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压板朝向所述底座运动以挤压所述极耳。
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折极耳治具,其用于挤压卷芯的极耳,其包括:底座和压板,底座具有一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所述卷芯,所述承载面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具有抵接面、第一折弯面和第二折弯面,所述第一折弯面与所述承载面背离,所述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折弯面均与所述承载面邻接,且所述第二折弯面与所述抵接面相背,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卷芯抵接,所述第一折弯面用于与所述极耳抵接;压板具有邻接的第三折弯面和压接面,所述第三折弯面用于折弯所述极耳,所述压接面用于与所述承载面配合以挤压所述极耳,其中,所述承载面和\或所述第二折弯面上设有第二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面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凸起以使所述承载面上形成第三避空位,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三避空位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折弯面上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凸起以使所述第二折弯面上形成第四避空位,所述极耳位于所述第四避空位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起的高度为0.1mm-0.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风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风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318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病毒处理的混凝沉淀一体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公母连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