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40742.4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83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陈佼;陆一新;李娅;李滨伶;孙玉琳;林华峰;陶虹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厌氧氨 氧化 人工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包括进水箱、进水泵、人工快渗箱、集气箱、集水箱,其中人工快渗箱内从一端至另一端依次设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人工快渗箱内部空间分隔为五个反应区,其内部设置有六个碎石层;污水通过进水泵由进水口泵入人工快渗箱,依次流经第一碎石层、第一反应区、第二碎石层、第二反应区、第三碎石层、第三反应区、第四碎石层、第四反应区、第五碎石层、第五反应区、第六碎石层后进入集水箱,气体进入集气箱;该系统增加污水与处理菌种的有效接触率,脱氮效率高,无需外源有机物补充,免去污泥处理,运行成本低,反应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无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
背景技术
氮是自然界中生物的关键营养源,然而随着化肥、农药、洗涤剂的大量使用,或由于污水未经达标处理便排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氮含量迅速升高,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水体污染物。氮含量的增加会促进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致使水体缺氧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破坏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水质恶化。因此,去除水体中的含氮污染物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污水的高效、低耗脱氮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物脱氮是污水脱氮的主流路径,传统的生物脱氮法依靠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完成,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的缺点逐渐凸显出来:(1)为了维持较高的生物浓度以及良好的脱氮效果,需要同时进行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在此期间,增加了动力的消耗和运行的费用;(2)在硝化过程中需要投加碱来中和产生的酸,不仅增加了处理费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3)硝化反应阶段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在此期间需要大量的消耗氧气;(4)反硝化反应往往因缺少有机碳源而导致脱氮效率低,为解决该问题通常需要在反硝化阶段人为补充碳源,进一步增加了运行成本。
由此可见,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往往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并且需要花费相对较高的代价去获得相对较高的脱氮效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高效、经济、环保的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及装备,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脱氮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其包括进水箱、进水泵、人工快渗箱、集水箱,人工快渗箱从一端至另一端设置有依次隔开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第三反应区、第四反应区和第五反应区,人工快渗箱设置有进水口且位于第一反应区的顶部,人工快渗箱设置有出水口且位于第五反应区的底部,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进水箱,且管道上设置进水泵,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集水箱;第一反应区的顶部区域设有第一碎石层,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的底部区域设有第二碎石层,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的顶部区域设有第三碎石层,第三反应区和第四反应区的底部区域设有第四碎石层,第四反应区和第五反应区的顶部区域设有第五碎石层,第五反应区的底部区域设有第六碎石层,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通过底部区域连通,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通过顶部区域连通,第三反应区和第四反应区通过底部区域连通,第四反应区和第五反应区通过顶部区域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厌氧氨氧化型人工快渗系统还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第一隔板连接人工快渗箱内部且将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分隔,第二隔板连接人工快渗箱内部且将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分隔,第三隔板连接人工快渗箱内部且将第三反应区和第四反应区分隔,第四隔板连接人工快渗箱内部且将第四反应区和第五反应区分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第三碎石层、第四碎石层和第五碎石层分别设置高度为3~10cm,碎石粒径均为0.5~1.5cm。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第三反应区、第四反应区和第五反应区分别填充有粒径为0.1~0.5mm的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40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倍捻锭子纱罐制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多层组装的翻板式好氧堆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