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纤维管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55145.9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98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超;王英诚;吴炜平;杨浩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7/08 | 分类号: | F16B7/08;F16B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旺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管接头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连接头领域,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管接头,包括同轴且一体设置的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第三圆柱段用于插入碳纤维管中并与碳纤维管粘接固定,第一圆柱段上设置有螺纹,第一圆柱段用于与金属管连接,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柱段的直径,且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三圆柱段的直径。解决了碳纤维管与金属管连接时操作复杂且容易对碳纤维管造成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简化了碳纤维管与金属管连接时的繁琐操作,加强了碳纤维管与金属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具备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方便安装、实用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连接头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管接头。
背景技术
碳纤维管又称碳素纤维管,也称碳管、碳纤管,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入苯乙稀基聚脂树脂经加热固化拉挤(缠挠)而成。碳纤维管具有强度高,寿命长、耐腐蚀,质量轻、低密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模型飞机、灯用支架、PC设备转轴、蚀刻机、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机械设备。
由于碳纤维管相较于金属管材来说强度更高但重量却更轻,故可作为机械结构中普通金属管良好的替代品。但受碳纤维管生产工艺的影响,碳纤维管上不易加工螺纹,无法与具有螺纹的其他机械部件直接连接。
目前常用的碳纤维管与金属管连接的方式是将碳纤维管套设在金属管上后再使用卡箍径向压紧碳纤维管和金属管,这种连接方式不仅操作复杂且容易对碳纤维管造成破坏,故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管接头,大大简化碳纤维管与金属管连接时的繁琐操作,加强了碳纤维管与金属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具备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方便安装、实用性强等优点,方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碳纤维管接头,包括同轴且一体设置的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所述第三圆柱段用于插入碳纤维管中并与碳纤维管粘接固定,所述第一圆柱段上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圆柱段用于与金属管连接,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柱段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三圆柱段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碳纤维管和金属管连接时,只需将本申请中碳纤维管接头的第三圆柱段上涂抹粘接胶后插入碳纤维管,待粘接胶凝固后便完成了碳纤维管接头与碳纤维管之间的固定连接。由于碳纤维管接头的第一圆柱段上设置有螺纹,故可方便的实现碳纤维管接头与带有螺纹的金属管之间的螺纹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即实现了碳纤维管和金属管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由于第二圆柱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的直径,有效防止在实际操作中误将碳纤维管接头的第三圆柱段过度插入碳纤维管中的意外出现。本申请中碳纤维管接头的设计结构简单,第一圆柱段、第二圆柱段和第三圆柱段同轴且一体设置易于生产制造,操作简单,实现了碳纤维管和金属管之间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圆柱段上设置有储胶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胶槽的设置避免了在将第三圆柱段插入碳纤维管中的过程中附着于第三圆柱段上的粘接胶被碳纤维管挤压而全部积聚在第三圆柱段的靠近第二圆柱段的一端造成粘接胶大量外溢的情况。储胶槽不仅有效容纳积聚的粘接胶避免胶液外溢,同时具有扩大第三圆柱段与碳纤维管之间粘接面积的作用,从而在粘接胶的作用下加强了碳纤维管接头与碳纤维管之间的粘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胶槽位于第三圆柱段靠近第二圆柱段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第三圆柱段插入碳纤维管的深度不断增加,附着于第三圆柱段上的粘接胶被碳纤维管挤压而不断向第三圆柱段的靠近第二圆柱段的一端移动,储胶槽设置于靠近第二圆柱段处进一步加强了储胶槽容纳积聚的粘接胶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三圆柱段上远离第二圆柱段的一端设置有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51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