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60998.1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3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樊轩虎;刘胜县;张义军;宋静静;吴军军;张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古光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82;H01B11/22;H01B9/00;G02B6/44;G01K11/3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入 光电 混合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包裹的外护套、阻水带、干式柔性松套管、内护套及光电单元;在阻水带与干式柔性松套管形成的间隙内设有撕裂绳;干式柔性松套管为多根,以环形阵列方式分布在内护套外侧;光电单元包括测温传感光单元、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单元及馈电线。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混合缆采用全干式结构,无油膏填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成本优势、柔韧性好、绿色环保及使用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蜂窝网络技术(5G)快速发展和应用,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不断的提升。5G时代光网络具有低时延、高带宽的特点,想要实现这一特点必然离不开高性能的光纤光缆连接。5G建设快速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数量日益增多,需要高效施工,低成本建设;要求线缆具有外径小、重量轻,抗拉、抗弯曲性能好等优点,可以实现一根线缆具有多功能性。传统的通信光电混合缆结构中仅含有供电载体的电单元和单一功能的光单元,光纤传输光信号时存在较大损耗,会造成网络延时;另外,由于中心加强件存在,影响光电混合缆的抗弯曲性能。基于此,传统的通信光电混合缆已经不能满足5G网络需求和数据中心建设要求,需要开发新型的5G专用接入光电混合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解决了现有光电混合缆无法满足5G网络需求和数据中心建设要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包裹的外护套、阻水带、干式柔性松套管、内护套及光电单元;在阻水带与干式柔性松套管形成的间隙内设有撕裂绳;干式柔性松套管为多根,以环形阵列方式分布在内护套外侧;
光电单元包括测温传感光单元、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单元及馈电线。
进一步,内护套和外护套的截面形状成椭圆形。
进一步,在外护套外壁与撕裂绳对应位置处开有凹槽。
进一步,干式柔性松套管采用改性聚丙烯MPP或柔性PBT,外护套的材质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进一步,干式柔性松套管内设有多根光纤和阻水纱。
进一步,阻水带的厚度为0.3~0.5mm。
进一步,撕裂绳为1~2根,采用尼龙纱线。
进一步,内护套采用阻燃聚乙烯材料。
进一步,测温传感光单元包括测温监测用光纤和包裹在测温监测用光纤外的弹性体。
进一步,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单元包括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纤和包裹在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纤外的弹性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5G用接入光电混合缆,采用光电单元作为中心加强件,省去钢丝加强件,光缆结构外径变小,重量也会降低;光电单元包括测温传感光单元、电磁监测信号传输用光单元及馈电线,馈电线用于供电,同时可以实现温度传感和电磁传感一体的监测功能,且具有支撑功能;干式柔性松套管以环形阵列方式分布在内护套外侧,对光电单元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由于新型光电混合缆具有多功能化,结构尺寸小、重量轻等特点,从而降低光电混合缆的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光电混合缆采用全干式结构,无油膏填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成本优势、柔韧性好、绿色环保及使用率高等优点。
进一步,内护套和外护套的截面形状成椭圆形,使得光电混合缆具有优异的抗变形能力,当受到外界挤压时,内部具有很好的缓冲空间,可以确保光纤不受外界影响,光电信号传输性能优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古光通信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古光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609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