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及消化道检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68571.6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88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卜迟斌;赵沁慧;施瑞华;冯亚东;徐伟;全永胜;谭佳成;任丽华;魏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273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传松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化道 逆行 胶囊 检查 系统 | ||
一种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及消化道检查系统,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包括:胶囊内镜本体,用于采集消化道内的影像数据;与胶囊内镜本体连接的胶囊脐带;牵引部件,设置于胶囊脐带内,其一端与胶囊内镜本体连接,用于通过另一端调整胶囊内镜本体的方向以及牵引胶囊内镜本体;第一气管,设置于胶囊脐带内,其一端与胶囊内镜本体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气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牵引部件可以完成对胶囊内镜本体的角度调整,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胶囊内镜本体发生偏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气管可以对消化道中进行充气,进而使得消化道能够保持一个饱满的状态,避免因为消化道中皱褶的存在导致检测的部位出现遗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及消化道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结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手术治疗仍是结肠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开腹手术时,打开腹腔后,手术医生在肠管外通过肉眼观察和手工触摸来寻找肿瘤,然后切除肿瘤;在腹腔镜手术时,腔镜进腹后,手术医生通过镜下观察和手术器械轻轻挤压来寻找肿瘤,然后切除肿瘤。早、中期消化道肿瘤一般没有穿破消化道的浆膜层,消化道管腔外没有特征性表现,不管是传统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下手术均难以通过肠腔外的观察来发现病变;这些肿瘤体积较小,通过手工触摸和手术器械挤压的方法来寻找它们,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过多的触摸和挤压增加组织损伤和肿瘤破裂扩散的风险。
为了解决肿瘤寻找和定位问题,通行做法是在手术中联合肠镜检查,经肠镜检查寻找和定位肿瘤,外科医生按照肠镜的指引来切除肿瘤。这一通行做法的不足之处是需要术中将复杂的胃肠镜系统搬运至手术室来进行操作,费时费力;胃肠镜的检查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检查技术,需要专门的内镜医生操作,消耗人力成本;手术中行肠镜检查增加术区污染风险;外科手术医生和肠镜检查医生两组医生同时操作,容易出现互相干扰的问题。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市面上推出了胶囊内镜。在胶囊的前端安装微小的摄像头,胶囊内镜被患者吃进胃肠以后,随着消化道蠕动被动地推向前推进,直至排出体外。胶囊内镜在前进过程中,摄像头不停地拍照,这些照片通过胶囊内镜中的无线发送元件发送到体外的接收器。接收器负责接收照片并储存照片。但是这种方式在拍摄过程中,容易出现下面两个问题:一方面,胶囊体积较小,在进入人体后,容易出现偏向,进而使得后续医生在解读影像数据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甚至难以解读;另一方面,因为消化道中存在皱褶,因此胶囊内镜在采集时无法检测到皱褶中影像数据,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以准确、快速地寻找到消化道中肿瘤的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消化道检查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包括:
胶囊内镜本体,用于采集消化道内的影像数据;
与所述胶囊内镜本体连接的胶囊脐带;
牵引部件,设置于所述胶囊脐带内,其一端与所述胶囊内镜本体连接,用于通过另一端调整所述胶囊内镜本体的方向以及牵引所述胶囊内镜本体;
第一气管,设置于所述胶囊脐带内,其一端与所述胶囊内镜本体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气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化道逆行胶囊内镜,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手术抓钳在肠外辅助,胶囊内镜本体可以完成从肛门侧往口腔侧的影像数据采集。通过牵引部件可以完成对胶囊内镜本体的角度调整,进而使得胶囊内镜本体在消化道内偏向后,能够快速的调整回正确的范围,以保证影像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同时,牵引部件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胶囊内镜本体发生偏向;在影像数据采集结束后,还可以通过牵引部件将胶囊内镜本体快速拉出体外。通过第一气管可以对消化道中进行充气,进而使得消化道能够保持一个饱满的状态,避免因为消化道中皱褶的存在导致检测的部位出现遗漏。通过胶囊脐带可以将牵引部件和第一气管进行归拢,防止牵引部件和第一气管因为缠绕、打结等情况导致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未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685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主呼吸微型传感器系统
- 下一篇:清洁组件及清洁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