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寰椎侧块假体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78943.3 | 申请日: | 2021-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57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赞;段婉茹;关健;刘振磊;辛宗;菅强;张博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赞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林楠 |
地址: | 10003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寰椎侧块假体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寰椎侧块假体,其解决了现有的手术器械和植入装置不适用先天性颅底凹陷的治疗,复位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包括近似长方体的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开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假体本体从前至后设有锥头段、锯齿段,所述锥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锯齿段的长度;所述锥头段的前端部为弧形面,所述锥头段的上表面、下表面由后向前逐渐内收;所述锯齿段由前向后逐渐变薄,所述锯齿段的上表面、下表面设有齿状突起。本申请广泛应用于寰椎侧块重建、寰枢关节融合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寰椎假体,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寰椎侧块假体。
背景技术
先天性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在我国高发,最常见病因为先天性寰枕融合,寰椎高度丢失,枕髁直接与枢椎上关节面形成关节,导致枢椎向头侧移位,引起颅底凹陷。部分颅底凹陷患者枕髁与枢椎上关节面畸形,引起枕髁向前滑脱诱发寰枢椎脱位。
对于这种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最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在枕髁和枢椎上关节面之间进行撑开,并植入与寰椎侧块高度相同的假体,使枢椎向尾侧移位,复位颅底凹陷。对于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可以进一步应用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
2004及2005年,Goel等相继报道了在侧方关节植入融合器复位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增加寰枢椎关节间高度,补偿寰椎侧块与枕骤融合后丢失的寰椎侧块的高度,可以有效地复位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Goel所使用的关节间融合器为其自制,无法推广应用范围。此外,李松凯曾在2008年报道过关于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的研制。其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正常的骨骼标本和正常人的薄层CT资料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研究结果难以应用于侧方关节存在严重畸形的BI-AAD患者。
由于缺乏专用的寰椎侧块假体,临床上仍然采用23mm,宽度为9mm,高度为6mm-9mm的腰椎融合器。患者术后寰枢椎后凸畸形和颅颈角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融合器形状大小不合适,影响了复位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用先天性颅底凹陷、复位效果好的寰椎侧块假体,包括:包括近似长方体的假体本体,所述假体本体开设有上下贯穿的植骨孔;所述假体本体从前至后设有锥头段、锯齿段,所述锥头段的长度小于所述锯齿段的长度;所述锥头段的前端部为弧形面,所述锥头段的上表面、下表面由后向前逐渐内收;所述锯齿段由前向后逐渐变薄,所述锯齿段的上表面、下表面设有齿状突起。
优选地,所述锯齿段的上表面、下表面之间的夹角为前凸角,所述前凸角的角度为0°、5°、10°或20°。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还设有过渡锯齿段,所述过渡锯齿段位于锥头段、锯齿段之间,所述过渡锯齿段的上表面、下表面设有齿状突起。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宽度为6mm-10mm。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长度为15mm-18mm。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后缘高度为5mm-12mm。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开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孔。
优选地,在所述假体本体的弧形面中点、侧表面中点置入钽金属丝标记线。
优选地,所述假体本体的后表面上设有连接螺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先天性颅底凹陷,补充丢失的寰椎侧块高度,复位先天性颅底凹陷,且形状大小符合患者需求,不会压迫患者咽后壁,舒适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赞,未经陈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789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下颈椎侧块假体
- 下一篇:一种密封胶生产用转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