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散热注塑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88682.3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724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雨;张宇;陈耀;李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9C45/73 | 分类号: | B29C45/73;B29C4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吴金姿 |
地址: | 312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散热 注塑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散热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内侧连接有进料管,且上模具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槽,且下模具的内部位于冷却水槽的下方设置有制冷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水槽、冷却管、进液管和制冷机构,制冷机构对冷却水槽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制冷处理,制冷后,微型水泵运行使冷却水槽中的部分冷却液通过出液管进入到上模具中的冷却管中,盘绕的冷却管对上模具中的压膜机构进行冷却,剩余部分冷却液对下模具以及模槽进行冷却处理,冷却后,冷却液通过出液管再次流出至冷却水槽中,便于下一次冷却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具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循环散热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方法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可以由简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制品尺寸精确,产品易更新换代,能成形状复杂的制件,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
现有的注塑模具在进行注塑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传统的注塑模具不具备较好的散热效果,导致模具长时间在高温腐蚀下会减少其使用寿命,且注塑模具在进行脱模下料时大多需要使用者深入模具的内部进行取料,比较麻烦,给使用者的操作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模具的散热效果差和模具的脱模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循环散热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散热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内侧连接有进料管,且上模具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槽,且下模具的内部位于冷却水槽的下方设置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的一侧安装有风机,且制冷机构的顶端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冷却水槽的一侧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上安装有微型水泵,所述风机远离制冷机构的一侧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内侧设置有模槽,所述风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微型水泵与下模具通过安装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出风管与支架通过胶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底板通过滑块和滑槽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底板上设置有与支撑板相匹配的活动槽。
优选的,所述进液管的一侧连接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远离进液管的一侧连接有出液管。
优选的,所述出液管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出液管贯穿至冷却水槽的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水槽、冷却管、进液管和制冷机构,制冷机构对冷却水槽内部的冷却液进行制冷处理,制冷后,微型水泵运行使冷却水槽中的部分冷却液通过出液管进入到上模具中的冷却管中,盘绕的冷却管对上模具中的压膜机构进行冷却,剩余部分冷却液对下模具以及模槽进行冷却处理,冷却后,冷却液通过出液管再次流出至冷却水槽中,便于下一次冷却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具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液压缸、支架、底板、风机和出风管,注塑加工完成后,控制上模具上移,同时控制液压缸运行,使其通过支架带动两个底板上移,底板上移时推动注塑产品与模槽初次分离,然后控制两个风机运行,使其产生气流输送到出风管中,且气流通过支架输送到底板的内侧,气流向上输送,使得支撑板通过滑块与滑槽在底板的内侧向上滑动,伸出底板,则使得气流通过底板的内侧的活动槽喷出,从而吹向注塑产品,使得注塑产品与模槽二次分离,可便于注塑产品脱模,有效解决了模具的脱模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88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