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95775.9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249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周康平;范彬;戴家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H01H50/44;H01H50/36 |
代理公司: | 广东华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69 | 代理人: | 彭俊垣 |
地址: | 5237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线圈 端子 引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包覆于所述线圈架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用于容置线圈架和U型轭铁的外壳、以及两组埋置于线圈架底部的线圈端子;所述线圈端子垂直于线圈架底面伸出,所述线圈架的底面形成有包覆线圈端子一端的绝缘层,所述U型轭铁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和绝缘层伸出的矩形通孔;所述外壳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伸出且供绝缘层嵌入的沉槽。通过线圈端子和绝缘层的包裹结构实现避免线圈端子与U型轭铁接触短路,增加电气隔离距离。通过控制绝缘层的尺寸大小以适应矩形通孔和沉槽的尺寸,尺寸控制简单便于后续的生产和安装,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绝缘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直动式直流继电器中,包括壳体、线圈引出脚和轭铁等部件,其中轭铁的底面段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进而线圈引出脚穿过让位缺口向下伸出,并且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凸缘结构实现线圈引出脚与轭铁隔离绝缘。
该结构引出脚结构的缺点是在于:
1、轭铁避开线圈引出脚的避让口过大,导致其导磁能力低;避让口过小则容易造成轭铁和引出脚短路;
2、在通过壳体上设置凸缘实现隔离绝缘的方式中,壳体凸缘尺寸和线圈引出脚尺寸难以准确控制,造成容易出现线圈引出脚与轭铁不绝缘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线圈引出脚引出结构容易造成导磁能力低、引出脚与轭铁不绝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10)、包覆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20)、用于容置所述线圈架(10)和U型轭铁(20)的外壳(40)、以及两组埋置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的线圈端子(30);所述线圈端子(30)垂直于所述线圈架(10)底面伸出,所述线圈架(10)的底面形成有包覆所述线圈端子(30)一端的绝缘层(11),所述U型轭铁(2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伸出的矩形通孔(21);所述外壳(4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伸出且供所述绝缘层(11)嵌入的沉槽(41)。
优选的,所述矩形通孔(21)的尺寸与所述绝缘层(11)的尺寸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线圈端子(30)顶部形成有与所述线圈架(10)底面平行的第一折弯部(31),所述第一折弯部(3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于所述线圈架(10)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弯部(31)的侧边上形成有第二折弯部(32),所述第二折弯部(32)垂直于所述线圈架(10)底面朝向所述线圈架(10)延伸。
优选的,所述所述U型轭铁(20)至少包括两侧面板和底板;所述线圈架(10)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两侧面板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盖合于所述U型轭铁(20)顶部以固定所述线圈架(10)的轭铁板(60)。
优选的,所述轭铁板(60)顶部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凸台(12);在所述轭铁板(60)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12)对应的定位孔(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957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气控制元件用绝缘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夹的翼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