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13549.9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0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林仲;林威;吴荣瀚;任明雪;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宏雷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眼科 显微 内界膜镊 | ||
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包括握持部,握持部的前端设有夹持部,夹持部的前端为夹持结构,握持部控制夹持结构的收缩完成抓放操作,夹持部包括与握持部连接的杆身,夹持结构设置于杆身的前端,夹持结构包括两片活动的镊叶,镊叶采用透明材料制成,镊叶的中部形成膨大区域,膨大区域为凸透镜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夹持部前端的镊叶改为透明材料,并将头端加入凸透镜设计用来放大观察组织效应,以解决了镊子金属材料夹取时,由于内界膜镊头端金属材料不透明导致的难以把握夹取操作造成的视网膜组织损伤的局限,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眼科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
背景技术
眼科显微内界膜镊是眼科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常用的精细手术器械之一,用于视网膜的内界膜或视网膜增殖膜组织的分离与剥除。当应用该器械进行眼内操作时,术者需手持器械逐渐接近并试探性地夹住微薄的内界膜组织。该手术步骤的难度在于:1内界膜组织非常精细微博约数微米,稍微过度夹取即会造成视网膜深部组织的损伤。视网膜组织的损伤是无法修复的。2眼内深度难以把握,导致术者常夹空内界膜组织。
目前对于该眼科显微操作的局限性除术者反复练习外无有效的改良方法。该手术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漫长,且术者练习过程难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我们拟通过改良内界膜镊达到改善该手术操作。首先,过度夹取视网膜组织以及眼内深度难以把握与内界膜镊头端金属材料不透明,因而影响观察视网膜组织有关。其次,视网膜组织损伤与镊子金属材料夹取时易造成摩擦有关。最后,眼内深度难以把握与眼科显微系统放大倍率有限,因而观察视网膜组织受限有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包括握持部,所述的握持部的前端设有夹持部,所述的夹持部的前端为夹持结构,所述的握持部控制夹持结构的收缩完成抓放操作,所述的夹持部包括与握持部连接的杆身,所述的夹持结构设置于杆身的前端,所述的夹持结构包括两片活动的镊叶,所述的镊叶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的镊叶的中部形成膨大区域,所述的膨大区域为凸透镜结构。
所述的镊叶采用透明树脂材料制成。
所述的凸透镜结构为树脂镜片。
所述的透明树脂材料为聚碳酸酯材料。
所述的杆身为透明材料制成。
所述的膨大区域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包括握持部,握持部的前端设有夹持部,夹持部的前端为夹持结构,握持部控制夹持结构的收缩完成抓放操作,夹持部包括与握持部连接的杆身,夹持结构设置于杆身的前端,夹持结构包括两片活动的镊叶,镊叶采用透明材料制成,镊叶的中部形成膨大区域,膨大区域为凸透镜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夹持部前端的镊叶改为透明材料,并将头端加入凸透镜设计用来放大观察组织效应,以解决了镊子金属材料夹取时,由于内界膜镊头端金属材料不透明导致的难以把握夹取操作造成的视网膜组织损伤的局限,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夹持部结构放大图。
其中1-握持部,2-夹持部,21-杆身,22-镊叶,23-膨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135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砂芯防变形工装
- 下一篇: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