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13556.9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41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林仲;林威;任明雪;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32 | 分类号: | A61M5/32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宏雷 |
地址: | 32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回缩 注射器 针头 | ||
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包括针头本体,针头本体包括与针管连接的内管针头,内管针头的端部为圆弧形,内管针头的外侧还设有外管针头,外管针头与内管针头之间活动连接,外管针头包括向下移动使其端部长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注射位置以及向上移动使其端部短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组织间行走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管针头与外部外管针头之间位置的调节,实现注射和针管组织间行走时避免尖端损伤血管和眼球组织,避免由于损伤血管和眼球组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
背景技术
注射器是最为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球后阻滞麻醉是常用的眼科手术麻醉方式。麻醉时使用注射器针头经眼眶下壁上缘穿刺皮肤后,沿眼眶下壁与眼球间逐渐刺入球后组织,再将麻醉药物注射于该部位。该麻醉方式存在较多并发症风险,如损伤巩膜组织眼球表层组织,损伤眼球血管继而造成球后出血,甚至穿透眼球组织造成严重并发症。
目前对于该眼科麻醉方式的局限性除操作者反复练习外无有效的改良方法。但练习过程出现麻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另外,即使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也无法完全避免所有并发症。以上所述并发症均由于皮肤的遮挡无法观察眼内组织与注射器针头的情况,以及锋利的注射器针头而造成。因此,现急需设计注射器针头以避免相关并发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包括针头本体,所述的针头本体包括与针管连接的内管针头,所述的内管针头的端部为圆弧形,所述的内管针头的外侧还设有外管针头,所述的外管针头的端部为刃部,所述的外管针头与内管针头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的外管针头包括向下移动使其端部长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注射位置以及向上移动使其端部短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组织间行走位置。
所述的内管针头的端部上还设有起保护作用的橡胶头端,所述的橡胶头端的端面为圆弧形。
所述的内管针头的外壁上设有凸起,所述的外管针头的内壁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凸起沿凹槽滑移配合实现内管针头和外管针头之间的活动连接。
所述的凹槽为转动90°的“凹”字型结构。
所述的凸起为圆柱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回缩的注射器针头,包括针头本体,针头本体包括与针管连接的内管针头,内管针头的端部为圆弧形,内管针头的外侧还设有外管针头,外管针头与内管针头之间活动连接,外管针头包括向下移动使其端部长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注射位置以及向上移动使其端部短于内管针头圆弧形端部的组织间行走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管针头与外部外管针头之间位置的调节,实现注射和针管组织间行走时避免尖端损伤血管和眼球组织,避免由于损伤血管和眼球组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管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管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射时针头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织间行走时针头结构状态示意图。
其中1-内管针头,2-外管针头,11-橡胶头端,12-凸起,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未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135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良的眼科显微内界膜镊
- 下一篇:一种胫骨结节骨牵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