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电机进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25259.6 | 申请日: | 202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14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雷攀;周安健;卢国成;胡松;杜长虹;杨兵;陈小龙;朱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0 | 分类号: | H02K5/10;H02K5/16;H02K5/12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1133 重庆市江***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电机进油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所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通过花键固定连接;第二动力轴的周围设有绕其圆周的第一轴承室和第二轴承室,第二轴承室内设有钢套,第一轴承室和第二轴承室之间设有绕第二动力轴的油封,油封与第二轴承室之间的第一动力轴上套设有回油套,第二动力轴上设有螺旋回油槽,且回螺旋油槽位于油封处以及油封与回油套之间,且当第二动力轴转动时螺旋回油槽向靠近第一轴承室一端传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电驱动动力总成中密封件失效后,动力传递件的机油泄漏到电机另外一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具体涉及一种防电机进油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中,其核心部件为电驱动动力总成,电驱动动力总成的作为主要的动力提供部件,工作量非常大,在工作中零部件磨损是不能避免的;当电驱动动力内部的有些易损零件被磨损失效时,其本身不易察觉,但会关联影响其他零部件的理想工作功能。
现有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动力总成的内部密封件在结构布置上的特殊性,很难直接观察到其是否失效,当密封件油封失效时,动力传递件的机油会通过密封件泄露到电机另一侧,造成硅钢片、线圈受潮、生锈、磁极短路,线圈绝缘性能下降。当机油泄露到一定量时,会造成动力电机短路,烧坏动力电机。
设计一种在油封损坏时,动力总成动力传递件的机油不会通过密封件泄漏到电机另外一侧的防电机进油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电机进油结构,解决现有电驱动动力总成中密封件失效后,动力传递件的机油泄漏到电机另外一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电机进油结构,包括设置在电机内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所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通过花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轴的周围设有绕其圆周的第一轴承室和第二轴承室,所述第二轴承室内设有钢套,所述第一轴承室和第二轴承室之间设有绕第二动力轴的油封,所述油封与第二轴承室之间的第二动力轴上套设有回油套,所述第二动力轴上设有螺旋回油槽,且回螺旋油槽位于油封处以及油封与回油套之间,且当第二动力轴转动时,螺旋回油槽向靠近第一轴承室一端传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承室内壁与之间钢套设有环形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回油套和螺旋回油槽,当油封磨损失效时,第一轴承室内的润滑介质透过油封进入回油套,回油套阻挡润滑介继续渗透,由于第二动力轴转动带动螺旋回油槽内的润滑介质向油封一侧移动产生压差,使油封产生泵吸作用,将润滑介质吸到电驱动动力总成的润滑端(即第一轴承室),防止润滑介质进入电机另一侧造成电机效率的下降甚至造成电机短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电驱动动力总成中密封件失效后,动力传递件的机油泄漏到电机另外一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油封和回油套与螺旋回油槽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动力轴,2—第二动力轴,21—螺旋回油槽,3—花键,4—第一轴承室,5—第二轴承室,6—油封,7—回油套,8—钢套,9—环形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252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