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连续白光发生器及包含其的界面电子态结构测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44726.X | 申请日: | 202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27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霍锋;何宏艳;王艳磊;佟佳欢;张锁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25 | 分类号: | G01N21/25;G01N21/31;G01N21/35;G01N21/39;G01J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白光 发生器 包含 界面 电子 结构 测定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连续白光发生器,所述超连续白光发生器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望远镜系统和超薄晶体阵列,其中,用超薄晶体薄片作展宽介质,能够实现飞秒光在超薄晶体薄片中的自相位调制非线性效应,产生功率高、色散小和稳定性高的550~1100nm的超连续白光;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将所述超连续白光发生器与基频光发生装置相结合的界面电子态结构测定系统,所述测定系统可检测340~440nm和550~1100nm波长范围,覆盖了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功能的电子态和频光谱,应用在表征领域,能够得到样品表面的电子态共振信息,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界面结构测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连续白光发生器及包含其的界面电子态结构测定系统。
背景技术
物质相互接触的表界面是众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的场所,如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子转移过程,界面催化反应、细胞表面的物质输运与生物反应过程等,而表界面通常被认为只有一到几个分子层的厚度,且由于受到界面不对称力的作用,其物理化学性质与体相有显著差别。表界面与体相相比,分子数量有很大差异,传统探测技术常因体相分子数量远多于界面而掩盖表面信号。要理解界面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需要开发具有界面敏感性和灵敏性的探测技术,以区分体相与表面的贡献。
表面和频光谱检测系统是一种具有界面选择性及亚单分子层敏感性的二阶非线性光谱检测手段,可获得材料表面、生物界面分子的取向、结构、分子排列、化学环境等分子水平的微观信息,近三十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极有力的表界面研究手段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沈元壤教授第一次将振动态和频光谱(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pectroscopy,VSFG)用于空气/水界面研究,获得了如空气/水分子氢键振动态以及取向等分子水平的重要信息。振动态和频光谱方法采用一束皮秒窄带可见光与宽带飞秒红外光在样品表面处空间时间重合,发生和频过程,并在反射方向对这束和频信号进行检测。由于和频过程是二阶非线性过程,在点偶极模型近似下,天生具有界面选择性和灵敏性。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该方法研究的体系涵盖了气液界面、气固界面、固液界面以及液液界面等多种复杂界面体系。
目前,国内仅有十多个研究小组搭建VSFG检测系统,该系统以一束宽带红外光谱与800nmps基频光在界面重合并产生和频信号,可提供中红外波段有关的界面分子的振动态信息。由于宽带中红外波长可调,VSFG可覆盖如甲基对称伸缩及反对称伸缩等多个振动模式,光谱分辨率可达数个波数。该系统主要用于开放的大气环境下的离子液体及其他液体、固体催化剂或新材料等的界面结构的分子基团取向、密度、构型以及化学变化等分子微观信息的研究。
CN208818635U公开了一种原位和频振动光谱检测装置,该装置可对样品表面分子的共振信号进行检测,但该装置不能适用于多相催化反应等各类反应界面中电子态光谱变化和电子结构等信息的检测。
CN106885775A公开了一种基于π相位调制的时频二维相敏和频光谱界面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可见光脉冲做延时处理与π相位调制,使可见光脉冲与红外光脉冲在空间与时间上相匹配,同时同地照射在样品界面上,并用CCD型光谱仪采集激发出来的二维和频光谱图,可得到样品界面的分子响应函数的幅值、频率和相位信息,但该方法并不能检测到界面上的电子结构、电子转移和电子态光谱变化信息,难以满足对多相催化反应、光催化转移以及离子液体等界面现象的深入理解的需求。
CN103048044A公开了一种和频光谱微弱信号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信号放大模块,克服了商用和频光谱仪原有检测系统灵敏度较低,对微弱和频信号无法测量的问题,但该装置并未意识到将和频光谱系统用于检测界面电子态信息,仅能用来检测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或液/固界面的分子态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仅由界面分子基团的振动态信息并不足以满足如多相催化反应、光催化转化或电化学过程等各类反应中界面发生的电子态光谱变化、电子转移和电子态结构等物理化学信息的检测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447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