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模数自动调整臂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84303.0 | 申请日: | 2021-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04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黄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奥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52 | 分类号: | F16D65/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 11499 | 代理人: | 李雁 |
地址: | 3176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模数 自动 调整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模数自动调整臂,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本大模数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封装有蜗轮和蜗杆,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蜗杆的一端套设连接有止推弹簧,止推弹簧与壳体之间安装有密封端盖,蜗杆的另一端套设连接有锥形离合器。本实用新型通过齿块端头处的固定环通过复位机构与壳体内壁开设的弧形滑槽滑动,复位机构通过复位弹簧B和齿块与壳体内壁之间安装的回位弹簧配合作用,能够使齿条快速回位,有效的降低了制动抱死问题,通过在储液盒穿插的T型推杆控制密封限位板的升降,通过密封限位板的升降控制储液盒内部的润滑油注入至密封的壳体内部,便于对壳体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润滑,降低零部件之间的磨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调整臂,特别涉及一种大模数自动调整臂。
背景技术
制动车间隙自动调整臂,俗称刹车间隙自动调整臂,简称自动调整臂,能自动、及时地调整由磨损而增大的间隙,使制动间隙始终保持在设计范围内,对于制动蹄与制动鼓接触后由于传力零件的弹性变形而出现的调整臂角行程,则不予以调整。
目前车辆超载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使自卸工程车、超载的现象相当严重,而目前使用的自动调整臂已无法满足要求,用户为了多拉快跑,自行改装制动阀,将制动力增加了几倍,由于用户的自行改装,容易造成自动调整臂回位不及时,从而导致制动系统抱死现象,同时在频繁的使用制动系统,增加了蜗轮与蜗杆之间的摩擦力,影响自动调整臂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不易抱死、润滑性好、使用寿命长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大模数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封装有蜗轮和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所述蜗杆的一端套设连接有止推弹簧,所述止推弹簧与壳体之间安装有密封端盖,所述蜗杆的另一端套设连接有锥形离合器,所述锥形离合器的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的端头处固定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壳体之间安装有复位机构,所述齿条与壳体之间固定安装有回位弹簧,所述齿条的对正位置处固定设有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的限位块,所述蜗杆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控制环,所述控制环与齿条嵌设连接,所述控制环的外壁固定安装有控制臂,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空腔,两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A,所述壳体顶端的边侧均固定安装有储油盒,两个所述储油盒与空腔之间开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内部穿插连接有T型推杆,两个所述T型推杆的中部均套设有密封限位板,两个所述T型推杆的底端均与对应的复位弹簧A套设连接,两个所述空腔的底端均开设有与内部连通的注油孔。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轴套、连接轴、卡板、复位弹簧B和滚轴,所述轴套的内部套设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端头处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轴套的表面套设连接有复位弹簧B,所述复位弹簧B的一端与轴套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B另一端与卡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固定环转动连接,所述轴套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滚轴,所述壳体内壁开设有弧形滑槽,所述滚轴与弧形滑槽滑动连接。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卡板的尺寸与轴套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卡板的尺寸大于连接轴端头处的尺寸。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蜗轮的模数为2.75M。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蜗杆的一端穿过壳体固定安装有六角端头,且所述蜗杆与封装壳体之间套设有密封圈。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T型推杆端头处的尺寸小于储油盒与空腔之间通孔的尺寸,所述T型推杆两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的尺寸大于T型推杆与通孔之间的缝隙。
在上述的大模数自动调整臂中,所述储油盒的外壁刻设有均匀分布的刻度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奥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奥缔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843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束接头固定装置以及天线组件
- 下一篇: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