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及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88845.5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3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曹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2 | 分类号: | H01M50/502;H01M50/543;H01M50/547;H01M50/18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许春晓 |
地址: | 352106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电子 装置 | ||
一种电池,包括外壳、容置于外壳中的电极组件、第一极耳以及第一极耳引线。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端。外壳的最内层包括与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于电极组件且从第一端面穿出,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一极耳引线的一端。第一极耳引线的另一端从第二端面向外伸出。电池还包括第一胶体,第一胶体设置在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至少部分第一极耳和至少部分第一极耳引线分别设置在第一胶体中且分别与第一胶体连接固定。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的电子装置。本申请能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成熟应用,客户对整机应用风险越来越关注。例如,对电子产品抗跌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池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抗跌落性能具有要求。
电池通常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极耳。电极组件容置于外壳内,极耳电连接于电极组件并自外壳伸出以连接外部元件。然而,当电池跌落时,裸电池会在外壳内移动,导致极耳被拉扯,因此外壳与极耳连接处也容易发生疲劳受损。再者,极耳表面的毛刺在跌落过程中可能会掉落至电极组件内部,刺破隔离膜,从而导致短路起火风险,降低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以上不足之处,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外壳、容置于外壳中的电极组件、第一极耳以及第一极耳引线。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端面。外壳的最内层包括与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于电极组件且从第一端面穿出,第一极耳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一极耳引线的一端。第一极耳引线的另一端从第二端面向外伸出。电池还包括第一胶体,第一胶体设置在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至少部分第一极耳和至少部分第一极耳引线分别设置在第一胶体中且分别与第一胶体连接固定(即部分第一极耳与部分第一极耳引线在第一胶体中不会晃动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与第二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100微米。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与第一端面接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与第二端面接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与第一极耳或第一极耳引线之间的拉力大于50N。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的材质为聚乙烯、聚苯硫醚、聚苯乙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聚酰胺中的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壳的最内层还包括第三端面和与第三端面相对的第四端面。在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分别设置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第一胶体与第三端面或第四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100微米。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胶体与第三端面或第四端面接触。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的第二极耳以及电连接于第二极耳的第二极耳引线。第二极耳引线自第二端面向外伸出,至少部分第二极耳和至少部分第二极耳引线分别设置在第一胶体中且分别与第一胶体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池还包括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的第二极耳以及电连接于第二极耳的第二极耳引线,第二极耳引线自第二端面向外伸出。电池还包括第二胶体,第二胶体设置在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至少部分第二极耳和至少部分第二极耳引线分别设置在第二胶体中且分别与第二胶体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上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888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检测汽车底盘是否有物体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静脉输液实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