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08913.X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268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慧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M7/537 | 分类号: | H02M7/537;H02M1/32;H02M1/12;H02J3/38 |
代理公司: | 南宁图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7 | 代理人: | 陈剑锋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网 逆变器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以及第一分压电容、第二分压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钳位二极管、第二钳位二极管、第一缓冲电阻、第一缓冲电容、第二缓冲电阻和第二缓冲电容。其中的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在零电压状态时将光伏板和电网分离,第一钳位二极管和第二钳位二极管确保零电压状态是接地的,因此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钳位二极管和第二钳位二极管可用于将输出电压钳位至接地的直流母线中点,有效抑制漏电流;另外,第一缓冲电阻和第一缓冲电容,以及第二缓冲电阻和第二缓冲电容分别组成两路缓冲电路,降低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同时还可以抑制集电极漏感尖峰电压,能够使共模电压在工作周期内保持恒定,同样有效抑制漏电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逆变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
背景技术
我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直流系统,太阳电池发出的电能给蓄电池充电,而蓄电池直接给负载供电,但由于负载直流电压的不同(如12V、14V、24V、48V等),很难实现系统的标准化和兼容性,特别是民用电力,由于大多为交流负载,以直流电力供电的光伏电源很难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因此,想要将光伏发电产生的直流电并入电网,则需要经过逆变器逆变并达到规定要求才能并网。
逆变器是一种把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的转换器,一般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申请号为200810122678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其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升压电路与逆变电路电连接,逆变电路与滤波电路电连接,升压电路包括微处理器、升压电路A和升压电路B。该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认为,由于两路升压电路互补工作,分别进行两支路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而当太阳能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电压高于一定值时,升压电路不工作,因而使得太阳能并网逆变器的整体效率更高,同时,又由于在升压电路工作时,升压电路的互补工作可以减小母线电压波动,因而母线电压稳定。
但是经实践后发现,上述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在正常工作时会在逆变系统-电网-大地之间形成一个漏电流回路,这个漏电流会引起并网电流畸变、电磁干扰等问题,对电网内的设备运行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可有效抑制漏电流。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升压电路、逆变电路、滤波电路、第一分压电容、第二分压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钳位二极管、第二钳位二极管、第一缓冲电阻、第一缓冲电容、第二缓冲电阻和第二缓冲电容;其中,第一分压电容和所述第二分压电容相互串联,并第一分压电容还与升压电路正输出端耦接,第二分压电容还与升压电路负输出端耦接;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相互并联,并且第一开关管耦接在升压电路正输出端和逆变电路之间,第二开关管耦接在升压电路负输出端和逆变电路之间;第一钳位二极管和所述第二钳位二极管相互串联,并且第一钳位二极管还与第一开关管和逆变电路的连接点耦接,第二钳位二极管还与第二开关管和逆变电路的连接点耦接;第一分压电容和所述第二分压电容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钳位二极管和所述第二钳位二极管的连接点耦接;第一缓冲电阻和第一缓冲电容相互串联组成第一缓冲电路,第一缓冲电路与第一开关管相互并联;第二缓冲电阻和所述第二缓冲电容相互串联组成第二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与第二开关管相互并联。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089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管拉管机
- 下一篇:多雨丘陵地区水资源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