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排洪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16585.8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385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良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陈式船舶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赖林东 |
地址: | 641418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排洪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多功能排洪系统,涉及城市排水防涝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解决洪涝排水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口装置、地下管以及出水口装置,地下管两端连接进水口装置和出水口装置,进水口装置具有顶板、底板以及支撑柱,顶板上具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支撑柱上方连接顶板上的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顶板、底板、支撑柱、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形成腔室,下方连接底板,顶板平行于水平面,进水口装置具有进水部分和出水部分,进水部分通过腔室连通出水部分,进水部分高度高于出水部分,进水部分与出水部分的落差在3.5‑4m范围内;用于河水及时排出,降低河水水位高度,具有的虹吸式排水及大面积、大流量排水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排水防涝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排洪系统,用于每年洪涝灾害的河水水位上升并超过水位线时,河水能够及时排出从而降低河水水位高度。
背景技术
由于受城市土地资源的限制,利用地面上的低洼地、池塘、湖泊、水库等蓄存雨水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实现。为了化解内涝风险,在现有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地下蓄水空间是解决内涝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措施是:对雨水管道上的检查井进行改造,将检查井的容积扩大,使之成为相互独立的蓄水池,蓄水池对收集超量雨水、削减径流量峰值、利用延时错峰减小排水管网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现有技术中雨水管上每隔100~300米,两个检查井之间设置一个调蓄池,调蓄池分散布置在雨水管道系统上,雨水管将调蓄池串联,每一个调蓄池与其上游100~300米的雨水管组分成一个调蓄单元。在降雨历时内暴雨最高峰时,下游管道的流量由于调蓄池的截留暂存而不叠加,同样管径的雨水管道可承受较大重现期的雨水流量,采用该法改造旧城区雨水管道系统,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有较大地提高,从而减少内涝现象的发生。然而该排水系统的不足之处是,蓄水池是各自独立的,为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需要在每一个蓄水池内设置水泵,导致日常的设备维护管理难度较大。
2020年中国经济受疫情重创的同时,南方地区同样遭受比往年更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能够排洪系统实施的位置:在上游进水口和配套河堤在金堂毗河与成都二绕姚渡交叉口下方位置;下游出水口在金堂淮口以下罗盘村宽广的河滩上;中间连接进出水口的隧道相对直线下流模式,发挥出进出水口水位落差的虹吸最大作用,直线距离约为26.7公里,金堂县城上游的水通过多功能排洪系统泄流至下游,上游的洪涝灾害就自然解决了。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以在具有落差价值的地方实施,巧妙合理的利用落差,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流淌的下流坡度不超过十万分之三,而且这种装置需要虹吸式的方式吸水并将水排出到没有伤害的下游,排到下游的水也是原有的水量,因此需要在长江中下游有一种多功能排洪系统根据地理位置巧妙合理的利用落差解决洪涝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生活中产生的洪涝及排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功能排洪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多功能排洪系统,包括进水口装置、地下管以及出水口装置,所述地下管置两端分别连接进水口装置和出水口装置,所述进水口装置设置在河水岸边并紧靠河岸壁,所述进水口装置具有顶板、底板以及支撑柱,所述顶板上具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支撑柱上方连接所述顶板上的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顶板、底板、支撑柱、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形成腔室,下方连接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平行于水平面,进水口装置具有进水部分和出水部分,所述进水部分通过腔室连通出水部分,进水部分高度高于出水部分,进水部分与出水部分的落差在3.5-4m范围内。
其中,所述进水口装置和出水口装置为扁平状的扇形结构,进水口装置由出水部分向进水部分逐渐增大扇形的弧形线。
其中,所述进水部分具有浮箱、进水口以及浮子,浮箱、进水口以及浮子沿所述弧形线均匀分布,所述进水口的高度为1m,浮箱位于所述进水口的外侧下方,所述浮子位于浮箱的下方,所述顶板的靠近进水部分向下弯折或焊接有边缘,进水口距边缘有4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陈式船舶研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陈式船舶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165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卡纸接头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脱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