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32215.3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4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秦熙磊;贾岩鹏;马翠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敦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1S19/00 | 分类号: | F21S19/00;F21V15/01;F21V23/04;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济南知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6 | 代理人: | 崔静 |
地址: | 73620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窟 环境 荧光 标识 灯光 感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包括壳体、控制主板、扩散灯罩、LED发光模组、人体红外感应透镜、红外传输感应器和锂电池,所述壳体的左右两端带有卡扣,所述壳体的前端表面均匀涂抹荧光涂层,所述扩散灯罩安装在壳体后端,壳体内对应位置放置LED发光模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小巧轻便,使用荧光和感应发光两种互为补充的发光模式,适用范围广,能量消耗低,续航时间久,可拼接成模组使用,具有布置时间短,稳定性高等特点,且不会对石窟开放和文保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窟开放和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是一种在石窟开放和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用于洞窟黑暗环境下空间边界标识、警示和补充照明的装置,也可应用于古墓葬等黑暗环境下的文物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石窟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历史价值为人们所熟知。受古代工艺技法、宗教信仰和地质环境的影响,石窟一般选址于山岭断崖之上,从崖面向崖体内部开凿出一个较大的空洞,空间内常设前室、甬道、主室等结构,仅留一门供人出入。除去一些空间纵深较小和半敞开式的洞窟,多数石窟的主室内部光照不足,环境黑暗。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洞窟内环境照明需要专门搭设线缆接入洞窟内部,这种方式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且需要的报备审批手续和准备工作相对繁琐。如果使用手电照明,产生的是一个面向前端的圆锥形光柱,反方向和角落环境光线依旧不足。同时,人们从明亮的室外环境进入洞窟后,亮度的突然下降会造成短暂的视觉障碍,易发生人员摔伤等事故;也因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对边界的感知能力减弱,放大了玻璃屏风被撞击和洞窟壁面被刮擦的风险。
为保护文物主体安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灵活的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窟暗环境下荧光标识与灯光感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前部的表面上涂覆有荧光涂料,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源、LED模组和控制主板,所述电源、LED模组和控制主板之间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前部的外侧安装有人体红外感应透镜,壳体内侧对应设置有红外传输感应器以收集人体红外感应透镜聚焦的红外线信息,红外传输感应器与控制主板之间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扩散灯罩,所述扩散灯罩的位置与所述LED模组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前壳体和后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荧光涂料涂覆在前壳体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人体红外感应透镜安装在前壳体外侧的中心处。
进一步的,所述扩散灯罩安装在后壳体上,扩散灯罩和后壳体之间通过卡槽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为锂电池,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能够连接移动电源的micro-USB充电接口,所述micro-USB充电接口通过控制主板与电源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控制主板的开关模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人体红外感应透镜采用菲尼尔透镜结构,所述人体红外感应透镜与所述红外传输感应器之间的距离小于1cm;所述红外传输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控制主板的中心位置。
优选的,所述扩散灯罩采用PC光扩散板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敦煌研究院,未经敦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322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洗剂浓度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带双灯杯的汽车前照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