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40647.9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7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夏仁爱;史光辉;朱益兵;郑富强;陈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巨龙钢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7/00 | 分类号: | F16B7/00;F16F15/04 |
代理公司: | 丽水布锐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35 | 代理人: | 程志军 |
地址: | 323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薄壁 不锈钢 无缝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包括管件,管件的两端具有插头和插口,插头的端部内侧阵列有四个半球状凸起,插口和管件的连接处设有一台阶,插口的外周阵列有四条槽体,槽体由主槽体、竖槽和限位槽组成,还包括一锁紧件,锁紧件卡入并包覆于两管件连接后一管件的插口和另一管件的台阶之间的间隙上,本实用新型使两管件的连接无需进行焊接,且两管件连接后牢固可靠,不易产生脱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
背景技术
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一般不用于输送流体介质,而是一般作为套管用于保护穿置于其内的较为柔弱的管材或线材;现有技术中,两根管件的连接处一般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接,由于这种管件的管壁薄,焊接较为困难,在焊接过程中极易焊穿管壁而导致预穿于内的管材或线材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包括管件,所述管件的两端具有插头和插口,所述插头的内径和外径与管件的内外径相一致,所述插头的端部内侧阵列有多个半球状凸起,所述插口的外径小于管件的外径并对应插头的内径设置,所述插口和管件的连接处设有一台阶,所述插口的外周阵列有多条与各所述半球状凸起相对应的槽体,所述槽体由主槽体、竖槽和限位槽组成,所述主槽体和限位槽与插头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主槽体的一端延伸至插头的端部,所述限位槽的一端与插头的端部保持间距,所述主槽体和限位槽的另一端与管件之间保持间距并通过竖槽相连接,所述主槽体和竖槽、限位槽和竖槽的连接处均为弧形;
还包括一锁紧件,所述锁紧件设置于两管件连接后一管件的插口和另一管件的台阶之间的间隙上,所述锁紧件为一环形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的宽度与所述间隙的宽度相对应,所述锁紧件卡入并包覆在间隙上。
进一步的,所述插头的外周还阵列有多排弹性垫片,各排所述弹性垫片设置于每两槽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件为一弹性塑料件,所述锁紧件上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两端的锁紧件上各具有一外凸的连接部,两所述连接部中的一个上具有一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端部为锥状,两所述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上具有一连接孔,所述连接头卡入连接孔使锁紧件连接为一环体。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件的两侧还各具有一加强凸条。
进一步的,所述管件内还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弹性垫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两管件的连接无需进行焊接,且两管件连接后牢固可靠,不易产生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管件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管件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插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结合图1-4所示,一种高精度薄壁不锈钢无缝盘管,包括管件1,所述管件1的两端具有插头2和插口3;
所述插头2的内径和外径与管件1的内外径相一致,所述插头2的端部内侧阵列有四个半球状凸起4,所述插口3的外径小于管件1的外径并对应插头2的内径设置,所述插口3和管件1的连接处设有一台阶,所述插口3的外周阵列有四条与各所述半球状凸起4相对应的槽体,所述槽体由主槽体5、竖槽6和限位槽7组成,所述主槽体5和限位槽7与插头2的轴向平行设置,所述主槽体5的一端延伸至插头2的端部,所述限位槽7的一端与插头2的端部保持间距,所述主槽体5和限位槽7的另一端与管件1之间保持间距并通过竖槽6相连接,所述主槽体5和竖槽6、限位槽7和竖槽6的连接处均为弧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巨龙钢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巨龙钢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406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态降雪降雪量监测设备
- 下一篇:智能温度调节系统内循环气流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