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47396.7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0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施祥;管怀进;季敏;吴坚;周天球;王惠芬;苏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重庆一叶知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7 | 代理人: | 刘洪雨 |
地址: | 22600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内障 术后 抛光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设计医疗器械领域,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包括:头部和手柄,头部与手柄的一端连接,头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杆、弧杆和抛光头,直杆与手柄连接,抛光头具有螺纹和出液口,通过螺纹和出液冲洗,抛光头用于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后囊膜进行抛光。通过这样的方式,抛光头上的螺纹和出液冲洗相结合能够非常有效地清理后囊膜表面的残余皮质,有利于提升抛光效果和抛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
背景技术
白内障手术在连续环形撕囊、清除囊袋内混浊物质后,常有皮质残留在后囊膜上,若不进行抛光清理,在植入人工晶体后,易造成囊袋收缩综合征或后发性白内障,影响术后视力,更有甚者,有些患者由于眼底疾病需要检查或治疗,却因周边后囊膜混浊或收缩而影响眼底的检查或治疗。而现有的后囊膜抛光器抛光功能差、抛光效率低,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以更高效地去除后囊膜表面的残余皮质,提升抛光效率和抛光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包括:头部和手柄,所述头部与所述手柄的一端连接,所述头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杆、弧杆和抛光头,所述直杆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抛光头具有螺纹,通过所述螺纹,所述抛光头用于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后囊膜进行抛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抛光器包括头部和手柄,头部与手柄的一端连接,头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杆、弧杆和抛光头,直杆与手柄连接,抛光头具有螺纹,利用螺纹,抛光头可以对白内障手术患者的后囊膜进行抛光。通过这样的方式,抛光头上的螺纹能够非常有效地清理后囊膜表面的残余皮质,有利于提升抛光效果和抛光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抛光头具有弹性。
在该实现方式中,抛光头具有弹性,这样可以利用抛光头的弹性,防止抛光过度导致后囊膜破裂,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抛光头的螺纹为麻花状螺纹。
在该实现方式中,麻花状螺纹的设计,可以大大提升抛光头的抛光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麻花状螺纹的螺距在0.1~1mm之间。
在该实现方式中,麻花状螺纹的螺距在0.1~1mm之间,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抛光头,例如,针对前期的粗抛光,选用螺距稍大的螺纹,可以非常高效地完成粗抛光,而针对后期的精细抛光,可以选用螺距较小的螺纹,从而提升抛光质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手柄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直杆连接,且所述第一端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用于收纳所述头部;所述手柄的持握部上设有滑动槽和滑动键,所述滑动键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滑动键通过传动件与所述直杆连接,所述滑动键在用户的操作下于所述滑动槽内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在直线的方向上作往复运动,以通过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直杆伸缩,从而带动所述头部伸缩,其中,所述持握部为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未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473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设计中楼板预留洞口构件封堵结构
- 下一篇:一种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