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57873.8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63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朱承双;陈水生;贺春影;师为鹏;田文龙;于兴权;高长久;范秉航;张凤亮;林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02 | 分类号: | F17C1/02;F17C13/06;F17C1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2 | 代理人: | 周锦全 |
地址: | 13010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供气 系统 气瓶用防 装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LNG气瓶技术领域,具体为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包括内胆内封头、内胆封头、排液导气管、支撑杆、结构气室和新结构封头,所述内胆内封头的右侧设置有内胆封头,所述内胆内封头的右侧通过内胆封头连接有新结构封头,所述新结构封头与内胆内封头焊接形成结构气室,所述结构气室的内腔一侧设置有排液导气管,所述内胆内封头的上设置有支撑杆,其结构合理,通过采用一个整体冲压新结构封头与内胆内封头内腔体形成封闭腔,该封闭腔体容积与原传统结构的防过充装置容积相同,重量在15kg左右,重量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尺寸稳定,外观美观整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NG气瓶技术领域,具体为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自国标GB 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全国实施后,车辆自重是用户最关注的问题,车辆越轻,能装载的货物越多,运营收益自然也更高。因为LNG牵引车的自重本身比同级传统燃油车的重量更大,所以轻量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终端客户对牵引车整车的轻量化需求迫切,整车自重的轻量化,可以提高整车的载货量,尤其是山西市场客户多数是运输煤炭的车辆,整车轻几十公斤就可以多运输几十公斤的煤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避免超载风险。现有的气瓶防过充装置为不锈钢材质,与气瓶连接采用焊接形式固定,不锈钢防过充装置重量在20到30kg左右,重量重,成本高。现设计开发新结构防过充装置,重量在15kg左右,重量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尺寸稳定,外观美观整洁。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现有气瓶防过充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能够实现在使用的过程中,重量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尺寸稳定,外观美观整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其包括内胆内封头、内胆封头、排液导气管、支撑杆、结构气室和新结构封头,所述内胆内封头的右侧设置有内胆封头,所述内胆内封头的右侧通过内胆封头连接有新结构封头,所述新结构封头与内胆内封头焊接形成结构气室,所述结构气室的内腔一侧设置有排液导气管,所述内胆内封头的上设置有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新结构封头、内胆封头与所述内胆内封头通过氩弧焊接工艺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胆内封头的表面设置有与支撑杆相配合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液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新结构封头并延伸至内胆内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杆为空心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LNG供气系统气瓶用防过充装置结构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通过采用一个整体冲压新结构封头与内胆内封头内腔体形成封闭腔,该封闭腔体容积与原传统结构的防过充装置容积相同,重量在15kg左右,重量轻,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尺寸稳定,外观美观整洁;该发明专利防过充装置内部设置有了排液导气管,为了将防过充装置里由于液化产生的LNG液体排到内胆里,防止残液过多影响该装置功能;该发明专利防过充装置内部设置有支撑杆,防止LNG气瓶充液过程中,气瓶内胆的压力过高与防过充装置内部空间形成压差,导致新结构封头变形,影响防过充装置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578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绝热钢瓶前分配头焊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丁二酸三级真空连续冷却结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