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36820.5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3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煜;徐新雄;王晓东;赵俊越;徐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36 | 分类号: | G01R1/36;G01R31/08;H02H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012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电缆 故障 自动 定位 装置 高压 击穿 放电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电路输入端并接一路TVS管和TSS管,TVS管、TSS管、电阻R3、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3、第一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对于使用电桥法进行电缆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的高压击穿保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缆故障检测领域的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
背景技术
35kV以上电缆大多数采用单芯电缆,当单芯电缆线芯通过负荷电流时,就会在电缆护层(磁力线交链铝包或金属屏蔽层)的两端出现感应电压。为了避免电缆护层出现环流,造成损耗以及发热而加速电缆老化,不允许单芯电缆护层出现多点接地情况,而只允许电缆的一端接地。单芯电缆的外护层绝缘采用塑料、橡胶等绝缘材料制成,比较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引起护层绝缘破坏出现接地故障。因此,高压单芯电缆的护层故障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
对于该类故障,现通常采用脉冲法进行故障检测。脉冲法测试成功的前提是故障点能够击穿,并要求测试人员具有较强的区别波形的能力。但由于用高压信号发生器向故障电缆中施加脉冲电压时,很难击穿,波形辨别困难,因此脉冲法进行故障检测具有较大难度。因此需要采用电桥法进行故障测距。在采用使用电桥法进行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装置升压过程中,如果故障点瞬间击穿,测量回路瞬间通过大电流,容易造成取样电阻损坏,取样运放击穿的现象。现有设备在前端增加放电管,作为保护电路。但由于其放电电流大,反应速度较慢(最快为0.1~0.2μs),导致依旧出现线路损坏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能够实现对于使用电桥法进行电缆故障测距的装置进行测量时的高压击穿保护。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电缆故障自动定位装置的防高压击穿放电电路;
电路输入端分别接入TVS二极管TVS4、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电阻 R3、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一二极管组的正极、一组相互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组的负极和电阻R2;
TVS二极管TVS4和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相互并接,在TSS半导体放电管TSS1的输出端并接的设置有一个电阻R5和一个电容C1,电阻R5、电容C1和TVS二极管TVS4的输出端接地;
电阻R3、第一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组的正极相互连接且接地;
电阻R2分别与电容C5、二极管D18的负极、二极管D19的正极以及运算放大器N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8的正极、二极管D19的负极相互连接,并与运算放大器N1反向输入端、电阻R6以及电阻R7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7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运算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测量电路;
进一步的,运算放大器N1的两侧分别施加±15v的电压分别与一个 TVS二极管TVS1和一个TVS二极管TVS2连接,TVS二极管TVS1和TVS二极管TVS2的另一端均接地。
进一步的,电阻R5的阻值为300-1000Ω,电容C1的容量为100pF。
进一步的,电阻R2的阻值为75kΩ,电阻R6的阻值为1kΩ,电阻R7 的阻值为5k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368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