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37367.X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53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卢柱;彭明松;汪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16 | 分类号: | H01B13/016;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群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编机 编织 上下 模校直 间隙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包括治具主体,治具主体采用圆柱体三段阶梯状结构,其中第一段圆柱体表面为螺纹设计,螺纹尺寸和编织下模上的螺纹尺寸一致,第二段圆柱体外直径和编织上模外尺寸一致,第三段圆柱体外表面为交叉拉槽防滑设计。可提高更换上下模具后的对中校直准确有效性,保证和改善同轴电缆的物理结构和回波损坏特性,提升生产效率。有效解决因编织上下模未对中导致的铝箔包覆一侧压痕深和上下模间隙太大或者太小导致的金属丝断丝问题,从而改善铝箔包覆品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电缆编织生产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于同轴电缆编织生产制造中的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
背景技术
通常在带屏蔽铝箔的同轴电缆的编织生产过程中,都需配套安装一个编织上模和一个编织下模,编织上模用来对金属丝起集束作用,编织下模用来对铝箔起包覆成型作用,且为防止铝箔一侧压痕过深和芯线刮伤,编织上下模模孔需处于垂直对中状态,且为减少金属丝断丝次数,上下模最佳间隙间距需控制在2cm左右。而在编织生产不同规格和尺寸的同轴电缆产品时,编织上下模是需拆卸更换的,在模具更换安装完成后,都是完全凭借操作人员肉眼目视观察上下模的垂直对中状态和间隙距离,当上下模对中情况有稍微错位歪斜时,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出来,只能通过编织首件检验时的铝箔包覆情况和芯线外观情况来判断上下模是否对中,再来对编织上下模情况进行对中调整,且调整后的上下模间隙是否为2cm,还需要用尺子量测一遍后再做调整,因此上即存在一定的品质隐患,也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同轴电缆的编织生产过程中存着模具更换安装完成后只能通过编织首件检验时的铝箔包覆情况和芯线外观情况来判断上下模是否对中,再来对编织上下模情况进行逐步对中调整,导致更换上下模具之后的上下模对中调整效率低,存在品质控制隐患问题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可提高更换上下模具后的对中校直准确有效性,保证和改善同轴电缆的物理结构和回波损耗特性,提升生产效率的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治具主体,治具主体采用圆柱体三段阶梯状结构,其中第一段圆柱体表面为螺纹设计,螺纹尺寸和编织下模上的螺纹尺寸一致,第二段圆柱体外直径和编织上模外尺寸一致,第三段圆柱体外表面为交叉拉槽防滑设计。可提高更换上下模具后的对中校直准确有效性,保证和改善同轴电缆的物理结构和回波损耗特性,提升生产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段圆柱体、第二段圆柱体和第三段圆柱体的圆柱体外周径尺寸依次递增。提高与模具上下模之间的对中校直准确配合适应有效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段圆柱体表面为螺纹设计,螺纹尺寸为M24*1.5,螺纹尺寸和编织下模螺纹尺寸一致。提高对编织下模的对中校直准确配合适应有效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段圆柱体外尺寸直径为27.5mm,第二段圆柱体和编织上模外尺寸直径一致,第二段圆柱体长度为40mm,比编织上模高度长20mm。提高对编织上模的对中校直准确配合适应有效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三段圆柱体外表面为交叉拉槽防滑设计,外尺寸直径比第二段圆柱体大5mm。提高治具的对中校直操作便捷轻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提高更换上下模具后的对中校直准确有效性,保证和改善同轴电缆的物理结构和回波损耗特性。可有效解决因编织上下模未对中导致的铝箔包覆一侧压痕深和上下模间隙太大或者太小导致的金属丝断丝问题,从而改善铝箔包覆品质,提升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新颖,操作方便,推广运用性较强,目前我司已批量推广使用,改善效果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编机编织上下模校直对中及间隙控制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马集团特种电子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373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糖浆输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音响的装饰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