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稻种植设备用育秧盘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51413.1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459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伍文兵;李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伍文兵 |
主分类号: | A01G9/029 | 分类号: | A01G9/0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哌智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45 | 代理人: | 郭佳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巢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种植 备用 育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稻种植设备用育秧盘,具体涉及农业用具技术领域,包括育秧盘主体,所述育秧盘主体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对称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育秧盘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所述凹型块的内部设有夹紧杆,且所述夹紧杆的底端表面贴合在育秧盘主体内壁的两侧,所述凹型块和夹紧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本实用新型在保证秧苗生长稳定性的同时,方便后续秧苗整体并完整地取出,便于转移种植,还有效减少对秧苗的损伤,提高了育秧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了空间占用率,便于收纳存放和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种植设备用育秧盘。
背景技术
在水稻生产种植过程中,水稻的幼苗时期一般通过育秧盘进行培植,并在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农田里进行生长。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育秧盘不能很好地将秧苗整体从育秧盘中取下,容易损伤秧苗,且育秧盘不便于移动拿取和空间占用率较大,不便于收纳,育秧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般,不利于秧苗生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水稻种植设备用育秧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种植设备用育秧盘,包括育秧盘主体,所述育秧盘主体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对称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育秧盘主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凹型块,所述凹型块的内部设有夹紧杆,且所述夹紧杆的底端表面贴合在育秧盘主体内壁的两侧,所述凹型块和夹紧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且所述育秧盘主体的内部铺设有软网片,所述软网片的两端表面贴合在育秧盘主体内壁的两侧,且所述软网片位于夹紧杆与育秧盘主体之间,所述育秧盘主体内壁的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孔,且所述软网片位于排水孔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顶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对称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杆,且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内壁的底部开设有若干导流槽,且所述排水孔呈直线等距排列分布在导流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折叠伸缩块,且所述折叠伸缩块的一侧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杆。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的口径长度由上向下逐渐递减。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的两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对称的放置杆。
进一步的,所述育秧盘主体顶部的两侧开设有若干对称的插接孔,且所述把手位于插接孔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软网片、夹紧杆、凹型块和连杆等,可对夹紧杆施加一定的力将软网片与育秧盘主体内壁夹紧固定或分离,从而在保证秧苗生长稳定性的同时,方便后续秧苗整体并完整地取出,便于转移种植,还有效减少对秧苗的损伤,提高了育秧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把手和转动杆等,方便抓握对育秧盘进行移动转移,且不使用时可平放收纳,减少空间占用率,设置导流槽和排水孔,不仅扩大了内部水的分布范围,还可以将多余水聚拢并通过排水孔进行排出,给秧苗营造一个较为适宜的环境,提高了秧苗的生长效果,设置折叠伸缩块和固定杆,可以加快排水和增大通风,有效避免烂根,可改变和改善秧苗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育秧盘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设置放置杆和插接孔,方便与其他装置进行连接和固定,便于种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型块侧剖具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伍文兵,未经伍文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514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