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56081.6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74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白先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4 | 分类号: | A01M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吴佳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捕捉 绿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装置,包括:色板,诱导装置,诱导装置具有上端敞口的容腔,色板下端安装在容腔内,上端从容腔上端敞口伸出,诱导装置的容腔包括上下布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内设有诱导机构;色板上端还固定连接有挡板;通过本装置,在色板的颜色吸引下可以使得茶小绿叶蝉主动飞过来,后又经由第二容腔内设的诱导机构引诱,茶小绿叶蝉将会从色板从进入诱导装置的第一容腔进入到第二容腔内,并被困于第二容腔内,完成被捕捉过程,整个过程全由装置自动完成,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捕捉绿叶蝉高效快捷,绿色可循环,且不受气候天气等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除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的装置。
背景技术
茶小绿叶蝉,学名小贯小绿叶蝉,能飞会跳,成虫体长3-4mm,偏好黄色和紫色灯光,是茶园中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8-12代,且世代重叠,严重为害茶树新梢,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目前防控茶小绿叶蝉的方法主要有:
物理防控:利用色板(黄板等)、诱剂等方法减轻小绿叶蝉为害;优点是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产生3R后果;
生物防控:利用生防菌(白僵菌等)和天敌(蜘蛛等)控制小绿叶蝉种群;优点是保持生态平衡,保证长久发展,不污染环境,不产生3R后果;
化学防控:选用25%吡虫啉+25%啶虫脒(2:1)稀释1000-2500倍喷雾控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优点是见效快、效果好,不受地区、季节和面积等的限制,同时对小绿叶蝉的不同虫态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上述的防控方法也都存在一定缺陷,物理防控会导致成本略高,生物防控在使用时常受气候等各种条件限制,防治具有专一性,化学防控在杀灭小绿叶蝉的同时,有益生物也受到伤害,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3R后果。
所以基于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在防控茶小绿叶蝉时就需要一种成本低,可循坏,不破坏环境,不受气候天气等影响的捕捉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的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节能高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的装置,包括:
色板;
诱导装置,诱导装置具有上端敞口的容腔,色板下端安装在容腔内,上端从容腔上端敞口伸出;容腔内设有诱导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自动捕捉茶小绿叶蝉装置,在色板的颜色吸引下可以使得茶小绿叶蝉主动飞过来,后又经由诱导机构的引诱,茶小绿叶蝉将会从色板进入诱导装置的容腔内,完成被捕捉过程,整个过程全由装置自动完成,整个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捕捉绿叶蝉高效快捷,绿色可循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诱导装置的容腔包括上下布置且相互连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色板下端安装在第一容腔内,诱导机构设置在第二容腔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容腔是用来让茶小绿叶蝉通过的,捕捉主要在第二容腔,这样的分层设计提高了装置对茶小绿叶蝉的容纳量,同时第一容腔的存在会限制已经来到色板上的茶小绿叶蝉的视野,防止了外界的光线,气味等不利刺激,达到了诱导机构更好的诱导效果,提高捕捉效率。
进一步,诱导机构包括灯带和信息素块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容腔底端还设有可拆卸的底板,信息素块安装在第二容腔的底板上,信息素块上开有孔径可调节的通孔;灯带为LED灯,安装在第二容腔内部周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560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豆腐压制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气治理用环境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