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泄流屏蔽拒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95574.0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11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伟;申福祥;曹文秀;申玉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伟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代理公司: |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 代理人: | 姜月磊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泄流 屏蔽 拒雷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拒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泄流屏蔽拒雷器,包括一级拒雷装置,一级拒雷装置包括一级壳体,一级壳体外安装有若干根一级放电组件,一级壳体内通过绝缘子安装有一级电极,一级电极与一级壳体内壁之间设有间隙;二级拒雷装置,二级拒雷装置包括二级壳体,二级壳体的顶端与一级壳体的底端通过连接套筒固连,二级壳体外安装有若干根二级放电组件,二级壳体内设有二级电极,二级电极通过设在二级壳体和连接套筒内的放电杆与一级电极相连,二级电极与二级壳体内壁之间设有间隙,二级电极通过接地线接地;解决了以往的拒雷产品拒雷能力固定、不能同时防御弱小雷场和强大雷场的问题,可以适用不同强度的雷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拒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泄流屏蔽拒雷器。
背景技术:
雷电是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一般超过10km左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和软雹等固态粒子,在强大的对流作用下,软雹和冰晶等固态粒子相互碰并,电荷产生了转移,二者携带了不同极性的电荷。通常情况下,冰晶带正电荷,软雹携带负电荷。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雷电灾难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性灾害,有时候会危害着人类的安全和财产。
早期为了降低雷电带来的危害,世界上普遍采用安装避雷针来解决问题。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拒雷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避雷针尖端的局部电场增强,当超过击穿阈值时,避雷针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发展的先导放电(简称上行先导);当云-地闪电(简称地闪)的下行先导与避雷针尖端的上行先导相遇后,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保护其他建筑物和设备的目的。实际上,避雷针是引雷针,可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将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但是使用避雷针的弊端也很多,首先,雷击时它把雷电流引入大地的过程中,要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性尤为巨大。其次,避雷针的保护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再者,避雷针上的反击过电压不可忽视。此外,雷电形态也影响避雷针的保护效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拒雷产品也在不断衍生。现在市面上新出现的提前放电式避雷针(ESE)可以吸引更多的雷电侧击和绕击,但危害很大。还有一种消散阵系统(DAS)利用雷云电场对其阵列避雷针作用而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以其消散雷云电荷而实现拒雷,但是其被动产生的等离子体受电场自屏效应使其产生的等离子体远不足以拒雷,导致其拒雷失败机率较高,尤其是通流量不够的半导体消雷器自身常被雷电击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伟,未经李世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955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光伏发电系统信号控制浪涌保护器
- 下一篇:一种移动支付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