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06843.9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72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钟;郭晓克;赵立冬;孙丰;刘志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7/02 | 分类号: | F01K17/02;F01K27/00;F01K13/00;F01D13/02;F01D15/10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21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汽轮机 排汽废热 进行 供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包括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和凝汽器,凝汽器喉部连接低压缸排汽口,还包括射汽抽气器,首级热网加热器和尖峰热网加热器,射汽抽气器抽气口连接凝汽器喉部开口,射汽器喷嘴连接中压缸排汽口管路,射汽抽气器排汽口连接首级热网加热器进汽口,中压缸排汽管路连接尖峰热网加热器,热网循环水通过热网循环水回水管路穿过首级热网加热器和尖峰热网加热器。在汽轮机额定参数运行以及调峰运行时,都可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对于机组调峰的适应能力较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电厂废热回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
背景技术
发电厂汽轮机冷源损失占电厂总耗能的40%以上,是电厂最大的能量损失,对于此部分的能量回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机组高背压循环水供热,具体为提高机组的排汽背压,并将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出、入口直接接入供热系统,由热网循环水充当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加热热网循环水,向外供热,此方案供热效率高,无冷源损失,但运行不灵活,无法调节,调峰适应能力差。方案二是热泵供热方案,它是在高温热源(蒸汽、热水、燃气、燃油、高温烟气等)驱动的条件下,提取低温热源(地热水、冷却循环水、城市废水等)的热能,输出中温的工艺或采暖热水的一种技术。在电厂中,将高参数的汽源输入热泵,驱动热泵吸收汽轮机排汽废热,提高电厂供热能力,它具有安全、节能,但是投资大,系统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可吸收汽轮机排汽的废热,提高供热能力,满足供热负荷需求,同时兼顾适应调峰需求,保证机组运行安全,结构简单,投资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包括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和凝汽器,凝汽器喉部连接低压缸排汽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射汽抽气器,首级热网加热器和尖峰热网加热器,所述射汽抽气器抽气口连接凝汽器喉部开口,射汽器喷嘴连接中压缸排汽口管路,所述射汽抽气器排汽口连接首级热网加热器进汽口,中压缸排汽管路连接尖峰热网加热器,热网循环水通过热网循环水回水管路穿过首级热网加热器和尖峰热网加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射汽器喷嘴通过管路连接再热冷段蒸汽管路,再热冷段蒸汽和中压缸排汽连接射汽器喷嘴的管路单独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射汽器喷嘴通过管路连接再热热段蒸汽管路,再热热段蒸汽和中压缸排汽连接射汽器喷嘴的管路单独控制。
进一步地,首级热网加热器和尖峰热网加热器的疏水口通过管路连接凝汽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射汽抽气器和加热器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系统简单、比热泵投资低,运行维护方便。
(2)在汽轮机额定参数运行以及调峰运行时,都可运行本实用新型的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进行供热的系统,对于机组调峰的适应能力较强。
(3)由于射汽抽气器没有转动设备,运行工况较好,可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4)射汽抽气器使真空度增大,可获得较大的额外机组供热抽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高压缸;2、中压缸;3、低压缸;4-凝汽器;5、射汽抽气器;6、首级热网加热器;7、尖峰热网加热器;8、热网循环水回水管路;9、中压缸排汽管路;10、再热冷段蒸汽管路;11、主蒸汽管路;12、再热热段蒸汽管路;
401、凝汽器喉部开口;501、射汽抽气器抽气口;601、首级热网加热器进汽口;602、首级热网加热器疏水口;再热冷段蒸汽入口;再热热段蒸汽入口;中压缸排气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068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围檩单侧支模结构及基坑围护
- 下一篇:前悬置总成工艺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