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20411.3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11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桂文;朱杰;严和婷;甘诚;刘庆国;赵南;邹亚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源创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徐芝强;肖明芳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循环 生物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单元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连通;所述反应单元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所述反应单元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循环管式装置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气液混合泵;所述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单元后端的排水管道上。该处理系统采用螺旋管式载体装置,将生物载体固定其内,使得填料在装置内均衡移动,悬浮填料具有好氧和厌氧代谢活性,雨水与载体充分接触,能高效实现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资源,其作用无可替代。作为河流组成的基本元素——水,是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是否良好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加大,经污染的雨水进入河道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等,并且在形成径流过程中受到屋面材料、道路路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水质变差。道路雨水和屋面雨水经弃流管进入市政管网的检查井,市政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的检查井,经城市排水管网最终汇入受纳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因而必须对市政雨水进行收集、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能够对市政雨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单元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连通;所述反应单元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
所述反应单元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循环管式装置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
具体地,所述反应单元的箱体顶部设有反应单元进水口,底部设有反应单元出水口,所述反应单元进水口通过管道与集水池相连,管道上设有蠕动泵;所述出水口与曝气系统连通。反应单元包括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出水循环+曝气模式,一种是排水模式。出水循环+曝气模式是指在连续进水情况下,蠕动泵与气液混合泵处于工作状态。排水模式是指当反应单元不进水情况下,关闭气液混合泵,排放出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持续进水状态下,反应单元处于循环处理模式,出水经气液混合泵的循环,一方面对出水进行多次生化处理,一方面为反应单元提供充足的氧气;当停止进水,关闭气液混合泵,将经生化处理后的雨水达标排放。两种工作模式相互配合,实现了高效便捷、节能环保的雨水处理系统。
具体地,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气液混合泵;所述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单元后端的排水管道上。
具体地,所述的循环管式装置由PVC管构成,呈螺旋状设置在箱体内部,两端的端口处设有网盖。一方面能节省占地面积,管式装置能有效控制曝气量,提高氧利用率,另一方面解决了生物载体堆积问题,使得生物载体能够在管式装置内均匀分布,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
具体地,所述的微生物载体选用高密度聚乙烯填料,填充率20%-50%。反应单元构成了循环移动载体生物膜反应器,雨水连续流过聚乙烯填料载体后,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在生物膜上大量繁殖生长的同时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具体地,所述的集水池的顶部设有集水池进水口,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口,集水池进水口与前端的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并并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后端的反应单元连通。集水池与市政雨水管道直接连通,雨水重力汇流方式有两种:屋面、阳台→雨落管→雨水井→雨水管道→集水池;或者路面→雨水口→雨水管道→集水池。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源创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源创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204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