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桡动脉穿刺置管导丝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21633.7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78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毕伟;周颖婷;李苗;谢迪杨;杨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15 | 分类号: | A61B5/021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元焱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桡动脉 穿刺 置管导丝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桡动脉穿刺置管导丝固定装置,包括针芯(1)、针座(2)、留置套管(3)、联通器(4)和导丝(6),所述的联通器(4)上设有导丝入口(5),导丝入口(5)上设有导丝固定开关(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减低操作者在穿刺置管操作时的难度,增加桡动脉穿刺置管时的首次成功率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桡动脉穿刺置管导丝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桡动脉穿刺置管是目前重大手术和危重病人抢救的一个重要手段。经皮下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检测动脉压,能持续并准确显示动脉压的变化,为了解病情变化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随时抽取动脉血供血气分析用。由于桡动脉压力高,动脉管壁厚、管腔细,一旦首次穿刺置管失败,容易并发穿刺部位血肿、动脉痉挛,并造成再次穿刺置管困难,因此,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非常关键。
目前使用的桡动脉穿刺针,由针芯、针座、留置套管、联通器构成,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1958997U公开的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引导装置,包括针芯、针座、留置套管、连通器、导丝,针芯可以直穿连通器中的动脉留置管针芯入口,连通器包括动脉留置管针芯入口、动脉留置管引导管接口、测压装置接口和导丝入口,导丝前端圆钝,具有保护膜,可以在阻力很小的条件下经导丝入口进入动脉留置管引导管接口和留置套管。但是,此种穿刺针穿刺成功后,操作者者需一手拔出桡动脉穿刺针并拿取导丝置入,另一手固定套管,易造成套管移位并导致置管失败。因桡动脉压力高、管腔细,一旦首次穿刺不成功,易造成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痉挛,易造成再次穿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桡动脉穿刺置管导丝固定装置,减低操作者在穿刺置管操作时的难度,增加桡动脉穿刺置管时的首次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桡动脉穿刺置管导丝固定装置,包括针芯、针座、留置套管、联通器和导丝,所述的联通器上设有导丝入口,导丝入口上设有导丝固定开关。针芯与针座相连,并穿过联通器。本实用新型装置导丝固定开关可对从导丝入口进入的导丝进行固定,在将导丝预先置入导丝入口的同时防止其在穿刺过程中误入联通器,穿刺成功后,再使导丝进入,避免操作者置管成功后需再次抓取导丝并置入,防止此过程造成的套管位置发生变化并导致穿刺置管失败,减低了操作者在穿刺置管操作时的难度,增加桡动脉穿刺置管时的首次成功率。联通器可使用透明材质,在穿刺过程中可随时观察是否穿刺到血管,适合经验较少的操作者。
优选地,所述的导丝固定开关可拆卸安装在导丝入口的侧壁上。桡动脉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使留置导管位于桡动脉内,此时将导丝固定开关向外拔出,使导丝可顺利从导丝入口进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优选地,所述的导丝固定开关为卡设在导丝入口侧壁上的柱体或锥体,导丝固定开关一端伸入导丝入口内部,另一端裸露在导丝入口外部。伸入导丝入口内部的部分用以使导丝抵接其上,对导丝进行限位和固定,裸露在导丝入口外部的部分便于操作者将导丝固定开关向外拔出,使导丝顺利从导丝入口进入。
优选地,所述的柱体包括三棱柱或四棱柱,所述的锥体包括三棱锥,导丝入口的侧壁上设有供导丝固定开关进出的开口。柱体和锥体形状规则,结构简单,便于制备和安装拆卸。棱柱或棱锥结构还可防止导丝固定开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转动,提高导丝固定开关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的导丝入口与针芯之间的夹角为10°~15°,导丝入口设有柔性橡胶膜;导丝前端圆钝,导丝穿过柔性橡胶膜且端部抵在导丝固定开关上。导丝入口的柔性橡胶膜对导丝起到一定的支撑和固定作用,可与导丝固定开关相互配合,使导丝在穿刺过程中稳定固定在导丝入口内。
优选地,所述的导丝固定开关连接有牵拉组件。导丝固定开关尺寸较小,牵拉组件的设置有利于操作者将其顺利取下,操作更加方便。
优选地,所述的牵拉组件包括牵拉绳或牵拉环。优选为牵引绳,牵引绳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质量较轻,不对导丝固定开关造成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216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