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45195.8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36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传玉;孙加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诚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13/02;F26B21/00;E04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建筑结构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包括主体,主体包括地基层,地基层的周边上侧固接有竖直设置的侧壁,侧壁的顶端固接有水平设置的楼板层,主体内两侧壁的上端均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固接于一侧壁,楼板层的一端固接有承载板,支撑杆的另一端固接于承载板,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软材质的两进风支管,支撑杆上滑移连接有活动块一和活动块二,两进风支管均可拆卸连接于活动块。本申请设置的进风支管用于向主体内提供冷风,使主体内通风,同时移动活动块一或活动块二,两进风支管随着活动块一或活动块二的运动而运动,进而能够使进风支管移动至主体内的任一区域,进而干燥该区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室是建筑物中处于地面以下的房间,随着建筑行业的加快发展,地下室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充分利用地下室,进而能够提高建筑用地效率。
现有的地下室结构主要包括主体,主体为长方体状,通常主体为混凝土制成,主体内可以摆放家具,可以储藏物品,也可以用作休息室。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地下室环境比较封闭,主体内通风不顺畅,且常年遭受光照不足的状况,因此地下室容易潮湿发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地下室容易潮湿发霉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室建筑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地基层,所述地基层的周边上侧固接有竖直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的顶端固接有水平设置的楼板层,所述主体内两侧壁的上端均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接于一侧壁,所述楼板层的一端固接有承载板,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接于承载板,所述支撑杆的两侧均设置有软材质的两进风支管,所述支撑杆上滑移连接有活动块一和活动块二,两所述进风支管均可拆卸连接于活动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支管用于向主体内提供冷风,使主体内通风,保持主体内的环境的干燥,移动活动块一或活动块二,两进风支管随着活动块一或活动块二的运动而运动,进而能够使进风支管移动至主体内的任一区域,进而干燥该区域,达到区域的局部干燥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活动块一和活动块二的下侧均设置有固定环,两所述进风支管均穿设于固定环,两所述固定环靠近活动块一和活动块二的一端设置有能够固定固定环的螺栓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用于将两进风支管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活动块一和活动块二上,固定环有助于调节进风支管与地基层之间的距离,使进风支管的长度适应于干燥地基层。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下侧设置有轴线方向均平行于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两丝杠,一所述丝杠螺纹连接于活动块一,并穿设于活动块二,且另一丝杠穿设于活动块一,并螺纹连接于活动块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转动一丝杠,丝杠带动活动块一或者活动块二进行水平方向的运动,进而能够移动两进风支管至主体内各处,进而方便集中干燥某一区域。
可选的,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两蜗轮,两所述丝杠的一端均穿过承载板并固接于蜗轮,所述承载板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两蜗杆,两所述蜗杆均啮合于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转动蜗杆,蜗杆的转动带动蜗轮进行转动,蜗轮的转动带动丝杠进行转动,进而带动后续进风支管的运动,方便进风支管的位置的调节。
可选的,所述地基层对应主体的两端均竖直设置有两支撑臂,所述地基层均设置有支撑座,各所述支撑座内均插设于支撑座,各所述支撑座上均竖直设置有多个端部螺纹连接于地基层的螺栓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臂的设置用于辅助支撑楼板层,进一步加强主体的稳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诚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诚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451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雨头盔生产抗压检测装置
- 下一篇:桶的出液口结构